{蜜色影院}-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日本熟妇乱人伦免费,成人爽a毛片免费,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高清国产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風> 熱點圖片 > 正文
曇石山文化遺址:沉睡五千年的文明

2014-03-13 09:07? 樹紅霞?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在已發掘出的眾多文物中,“中華第一燈”、曇石山人顴骨、原始瓷器、提線陶簋等文物堪稱“中華之最”。

曇石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塔式壺,被譽為“中華第一燈”。

曇石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罐。

曇石山文化遺址的一處墓葬。

參觀者在曇石山文化遺址的陶吧學做陶器。

東南網-福建日報3月13日訊(本網記者 樹紅霞)3月9日,記者走進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近距離感知曇石山文化遺址的獨特魅力。一到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只見江澤民手寫的“曇石山文化遺址”花崗巖題刻,在陽光下格外奪目。再往里走,就會看到這樣一句話:“福建文明從這里開始。”這正是曇石山文化的最好寫照。花2小時轉上一圈,感知閩人先祖生產、生活和墓葬的狀況,便發現此言不虛。原來,先秦閩族文化發源地之謎就藏在這座二三十米高的小山坡下。

福建文明史向遠古推了一大步

閩,古為蠻荒之地,加之福建歷史自秦漢之際方見記載,因此常被歷史學家們稱為最缺歷史的省份。福建人的文明史到底源于何時,有何特征,歷來爭論不休。

“1954年1月,當時曇石村村民在修堤取土時,發現了大量白色蛤蜊殼堆積層,后來變成了重要的考古發掘,從而揭開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陽光下的墓葬、陶器和壕溝告訴人們一個驚喜:福建文明從這里開始。福建文明史也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連穎在向記者介紹時,透著幾分自豪。

曇石山文化遺址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原始社會晚期文化遺存之一,自1954年被偶然發現,迄今已先后開展了十次面積不等的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大量的文化遺跡和遺物。在考古遺址廳,第八次大規模發掘的考古遺跡和文物按原貌展出,記者有種親臨考古現場之感。

“作為中華文明的一朵奇葩,曇石山文化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學術研究中獨占鰲頭。”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館長李國慶告訴記者,遺址博物館新館2008年建起,占地112畝,包括展館、考古發掘現場、民族文化區、遺址公園等,是一座依托考古而建立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目前陳列出來的僅是墓葬區,還有三分之二沒有發掘,像居住區、生活區等仍在腳下沉睡著,大量有價值的、搶救性的考古發掘正待繼續進行。如果其神秘面紗被全部揭開,規模有望超過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考古專家依據墓葬的疊壓關系,經科學論證,判斷曇石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個時期,距今分別為5000年、4000年、3000年左右。層層疊壓的墓葬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那深邃的壕溝刻畫出閩族部落的公共墓地,也劃出了原始社會發展的脈絡。

“中華第一燈”知多少

在已發掘出的眾多文物中,“中華第一燈”、曇石山人顴骨、原始瓷器、提線陶簋、殉葬男奴、陶釜等文物堪稱“中華之最”。

“在125號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只3000年前的塔式陶壺。此陶壺造型奇特,通高28.6厘米,上裝部為圓錐形柄,下裝部為壺形,四五千年前的曇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壺,是目前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陶壺,被譽為‘中華第一燈’。”連穎說,2010年閩臺動漫專家聯手打造大型原創動漫《海峽神燈》,再現曇石山文化;2012年麗水世博會福建活動周期間,“中華第一燈”作為三件“省寶”之一亮相。

關于“中華第一燈”這件異乎尋常的器物,最近一次專家辯論會卻給出了三種說法:出土時放在第125號墓墓主的頭部,這座墓的隨葬品也是目前發現的墓葬中較豐厚的一座,暗示了墓主生前的特殊身份。考古學者認為這位墓主極有可能是一位巫師,而塔式壺則是一件法器;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盞燈(油燈),與它本身具有的原始宗教特殊意味聯系起來,就有人開始稱之為“東方神燈”并稱為“中華第一燈”;也有學者認為它是原始先民房屋的模型,放在這位墓主的墓葬當中讓他在幽冥之中繼續居住。

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在4000多年前那個殉狗坑。現場可以見到狗的骨架保存得非常完美,側躺的姿勢相當優雅,仿佛心甘情愿追隨主人而去。俗話狗通人性,看來,即使是在四千多年前也不例外。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祖先早就懂得馴養寵物,享受生活,這不得不讓今人大為驚嘆。

曇石山文化具有親水特征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在生產力低下的遠古時代,表現得更為明顯。討海,便成了曇石山人的主要生計之一,他們捕魚撈蝦,拾取螺蚌、河蜆,采集牡蠣。吃過的貝殼就地堆積,就成了今天考古發掘中所見的貝丘。貝丘文化的先民先流轉至閩南沿海各地,后沿臺灣海峽因海退期裸露的陸脊遷徙到臺灣,再乘獨木舟向海洋挺進,遷至環太平洋列島。今天的南島語族,其共同的祖先被認為是新石器的曇石山先民。2010年11月,波利尼西亞南島語族后裔就曾跨越1.6萬海里來到曇石山尋根。

“曇石山文化集中分布于閩江下游流域,延及東部沿海地區,并連接海峽兩岸,是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搖籃。它是我國東南沿海最早被命名的、也是福建省第一個被確認的考古學文化,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臺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連穎說,經過專家考證,其中中層文化與臺灣高雄的鳳鼻頭第三、四期貝丘文化有不少相似之處,通過碳-14測定的年代也大致相當,而其中彩陶、有段石錛和拔牙習俗十分接近。這表明當時閩臺兩地的居民已經有了密切的往來和聯系。

展廳內還有見證閩臺文化血脈相連的一組展示:臺北市圓山遺址出土的以紅褐陶為主的陶器和包括有肩石斧等在內的石器,與曇石山文化存在密切聯系,從石器傳播圖可以明確看出有肩石斧等就是從福建傳到臺灣的。

學者趙麟斌認為,曇石山文化與臺灣史前文化十分相似。歷史上,福州陸陸續續向臺灣多次移民,尤其在明清兩朝,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移民,對臺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建陶吧辦展覽,品博物館文化

曇石山文化遺址是福州四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如何把這張福州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有關部門和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吸引人、留住人”上動了不少腦筋。除了與旅游局、旅行社合作推介、組織中小學集體參觀外,還建陶吧,辦展覽。

“在一個墓葬中一次出土了18件陶釜,這在國內尚屬罕見。從墓葬里最下層挖掘出來的陶釜,可以說就是現代砂鍋的祖先。大大小小的陶釜就是他們生前飲食習慣的再現:燉、煲、煮,湯水是重要的飲食內容。曇石山人鄰江濱海,那時就明白河鮮、海鮮不宜同煮,要分門別類地清燉才各有口味。這也許就是福州人好煲湯的淵源所在。”李國慶話鋒一轉,“盡管這里陳列的陶器文化底蘊深厚,但小孩子看完后體會未必深刻。為此,我們就建起這個陶吧,大家參觀后可以免費在此玩陶土,或跟著老師學做,或憑記憶模仿著做。一到春秋天,就會有很多家長趁周末帶著孩子來這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記者在現場看到,陶吧有200多平方米,設備一應俱全,兩邊的架子上擺放著數百件形狀各異的陶器作品,原來這些都是前來參觀者自己動手做出來的。

“為了保持博物館的持續吸引力和親和力,在經營好獨具特色的固定陳列的基礎上,我們經常把其他地方的優秀文化遺產請進來,組織異彩紛呈的臨時展覽,讓觀眾在對比中更好地感知先秦閩族文化的魅力。”李國慶說,如今,品味博物館文化漸漸成了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本月,青海彩陶展首次大規模亮相該館,展出的87件彩陶文物,均為馬家窯文化時期的生產和生活用器,就在記者采訪期間,不時有市民三五成群前來觀展。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