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日本熟妇乱人伦免费,成人爽a毛片免费,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高清国产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吳招治:“薄餅嫂”匠心傳承同安味道
http://976uc.com?2019-01-03 11:37:42 來源:廈門市委文明辦

?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都是家所在的地方。故鄉,不僅僅是生活過的地方,也是嘗到過的滋味。舌尖上的廈門,有一種味道不能忘卻,薄餅的味道、封肉的味道,都是吳招治對于同安這片土地的深情記憶。

吳招治薄餅制作技藝,2009年6月入選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7年5月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她也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幾十年來,有著“薄餅嫂”美譽的吳招治,匠心傳承同安味道、家鄉味道,也給海內外游子留下了家鄉的記憶。

“薄餅嫂”匠心做薄餅,做出了傳統“家味”

吳招治,土生土長的同安人,從1948年繼承祖傳手藝開始在同安賣薄餅,因為薄餅味道好且待人親切,她被很多人親切地喚作“薄餅嫂”。6歲到60歲,吳招治專注于一件事——做薄餅。從6歲起,她跟著爺爺炸海蠣餅、做薄餅。吳招治爺爺是蔡家后代,相傳廈門吃薄餅習俗源于明代蔡復一的夫人,明代后期,五省巡按、同安人蔡復一,勤于政務常廢寢忘食,蔡夫人擔心丈夫餓壞身子,于是想出一辦法:把面粉做成一張薄薄的面皮,再包上各種菜燴,給丈夫就餐,這樣既不耽誤政事,也誤不了吃飯。從此,蔡夫人做薄餅助夫的故事傳為美談,也為民間廣為效仿。由此,同安吃薄餅習俗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如今,每年春節、元宵、農歷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清明節等重要民俗日子,閩南多數地方保留著吃薄餅的風俗習慣。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清明節祭拜祖宗,薄餅必不可少。一家人掃墓后,都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要吃薄餅,薄餅制作方法極其考究。購買新鮮地道食材是極為重要的開始,每天吳招治都要自己到菜市場買菜,挑選最新鮮的食材,有海蠣、豆干、胡蘿卜、三層肉等,“東西要好吃,買的材料一定要好。不一定要很貴,但一定要新鮮。不是為了便宜去買菜,是為了買到好料才去買。”她說,比如買紅蘿卜,必須買十萬粒的品種,煮起來很甜很軟很好吃,買芥藍球要買小的,小的比較嫩,買肉就必須買三層肉。她說,采購到好東西,用心去煮,煮出來的東西絕對好吃。

好吃的薄餅,有眾多食材搭配,要分開來煮。吳招治說,比如紅蘿卜、芥藍球可以一起煮,花菜和高麗菜可以一起煮,蒜、荷蘭豆、豆干、海蠣、三層肉等則要分開炒,然后混在一起拌成菜燴,色香味俱全。薄餅皮很關鍵,面粉要好,配比合理,做出的薄餅皮又薄又Q,標準的薄餅皮一斤有30至35張。有了好的薄餅皮,有油飯,有10多樣的薄餅菜,才能做出正宗的好薄餅。

一輩子與薄餅打交道,吳招治從中悟出了生活哲學。“薄餅包起來,里面有10多種的菜,放到嘴巴里,滿滿的,有酸有甜,就像是生活的味道。”從她開薄餅店起至今,天天有人來吃薄餅,吃到的薄餅,是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做薄餅這么多年,吳招治把薄餅做出了“家味”和“鄉味”。吳招治說,到現在雖然沒賺很多錢,但已經不再需要為生計而做。薄薄的一張薄餅皮,包容了很多東西,讓她學到了人生的包容。“我現在就想給家鄉同安做一件事,薄餅是家鄉的味道,堅持老手藝的人越來越少,老同安的味道不能失傳,我還要繼續做下去,直到有一天做不動為止。”

出身貧寒歷經磨難,撐起的薄餅店初露鋒芒

吳招治出生在一個窮困家庭,三個月大就給蔡家從小養大。小時候生活很清苦,從9歲砍柴到18歲,一直到18歲那年,體重也僅有34公斤。每次出門砍柴,吳招治需要凌晨3點多從同安城里出發,走10多公里山路,走到天亮到了汀溪鎮五峰村,砍柴的地方也就到了。口渴了,就蹲到溪石上,雙手鞠一捧溪水解渴,中午吃的是用布包的咸飯,渴了同樣是到溪邊,漾開溪面上的雜物,取溪水配干飯。18歲那年砍柴,吳招治險些喪命。她回憶,一次砍完柴下了大雨,她和搭檔一前一后推柴車下山,山路泥濘、陡峭,在兩個山頭相接的拐彎處,柴車突然打滑,車后的吳招治個子小,力氣小,差一點就掉到山澗之下,“從那天開始,我再也不去砍柴了,能活著太不容易了,一定要拼。”她在心里默默立誓。

吳招治開始打工,她幫別人帶過孩子,也曾在車站賣過玉蘭花,后來跟著外祖父蔡體學習廚藝,她喜歡琢磨薄餅的用料和制作方法,手藝也漸入佳境。1952年,蔡體在同安城關西橋尾開了間小店,專營薄餅,小店就取名為“招治薄餅”。吳招治說,這間小店貌不起眼,一個小小的廚房,只能站兩個人,甚至連桌子都沒有,于是她就用石頭拼起來試試看。

“有名的同安薄餅,就是要有飯有菜,炒米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吳招治回憶,在舊店炒米的時候,油是很熱的,一不小心米掉下去碰到腳,腳會起大泡。于是,她拿了一盆水,人在站在盆里炒米,炒好了讓客人自己進來端去吃。“人一定要拼才有辦法。人只要想做,就不會餓死,做吃的,要么不做,不然就一定要成功。”這家店雖然不大,因薄餅質量好,價格實惠,熱情好客,很快小有名氣。

從吃薄餅到吃文化,“薄餅嫂”推陳出新

2000年,吳招治薄餅店搬到了位于同安銀湖中路的現址,經營面積擴大至1500平方米,在薄餅制作方法、選料用料等也進行了改良。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吳招治眼光頗為獨到,她認為,小吃品牌的形成,與傳統風俗為根基,與文化不可分割,薄餅要叫得響,必須打文化牌。

新的薄餅店開張時,來了不少文化人,不乏畫家、書法家,現場還準備了一場書畫筆會,有的題字,有的作畫。吳招治說,這些文化人都是她老店時常來光顧的客人,比如許文厚、林芩、白磊、謝澄光、陳武生、郭勛安等,如今店里懸掛的字畫,多是出自文化名人所贈。

不僅文化味十足,薄餅的傳統味更加濃厚。吳招治介紹,薄餅店用料更加豐富,制作越發精細。主要有筍、豌豆、豆芽、蛋絲、豆干、魚、蝦仁、肉丁、海蠣、紅蘿卜等。豆干切絲,越細越好,用油炸過,能吸收魚蝦、肉的津液,薄如蟬翼的薄餅皮不至于被弄破,她還很注重用扁魚干油酥調味,薄餅更加脆嫩甘美,醇香可口。招治薄餅中,綠的韭菜,黑的香菇,紅的胡蘿卜,白的豆芽,一張薄薄的薄餅皮里,五顏六色的餡料,被譽為“白云一片裹春色”。近年來,吳招治還推陳出新,比如薄餅皮加入芹菜汁,變綠色面皮,加紅蘿卜汁變成紅色面皮,營養更豐富,色彩鮮艷惹人愛。

“吳招治,做薄餅,歷史悠久很出名,選料講究肉很精,香茹蝦仁來合成,營養可口好名聲,老朋友,新親情,兄弟姐妹相宴請,贊不絕口很時行。”廈門市方言順口溜一代宗師汪宗輝特地為“薄餅嫂”寫了順口溜。

蜚聲海內外,有人專門坐飛機來買薄餅

2018年4月的一天,中午時分,吳招治薄餅店來了一位小伙子,一口氣買了薄餅、封肉、炸棗,花了1000多元,小伙子打開了微信,希望吳招治能和他的雇主說上一句話。原來,小伙子受一位顏先生所托,專程從安徽坐飛機來到同安,當天買完薄餅、封肉再返回安徽,擔心上飛機不好攜帶,吳招治特地給這些食物做了真空包裝。原來,顏先生從網上的視頻看到了吳招治薄餅店,特別想嘗一嘗古早味的薄餅,才有了請人打飛的來買的趣事。

這些年,吳招治和她的薄餅店屢屢受到媒體的關注。僅中央電視臺,2套、4套、8套都專門來拍節目,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世界同安人聯誼大會期間,新加坡的一位華僑擔心吃不到薄餅,提前打電話來預定位置。一位90多歲的菲律賓華僑吃完直夸,“我們真的回到了故鄉,吃到了家鄉的菜”。一位馬來西亞的華僑說:“吃了薄餅,有家鄉的味道,這才有了回家的感覺。”

“海外的華僑來吃薄餅,他們吃的不只是美食,也是來吃文化,吃家鄉的味道。”每當有海外華僑來店里,總是讓吳招治格外欣慰,在華僑的眼中,薄餅嫂代表的不僅是傳統美食,更是一種情結。

吳招治薄餅店的薄餅集中體現了廈門小吃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配料巧妙的特點,蜚聲海外,成為同安乃至廈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小吃名店之一。1999年“吳招治薄餅”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貿易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中國烹飪協會授予的“中華餐飲名店”、“中國名菜”稱號,榮獲福建省烹飪協會授予“福建名小吃”等稱號。

匠心傳承故鄉的味道,再續同安封肉傳統制作技藝

2018年春節前夕,中央網信辦網評局指導下,策劃制作了三集系列微紀錄片《百姓說·新年》。紀錄片攝制組深入中國14座城市,北到祖國最北端的漠河,西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南到廈門小島,東至上海。在廈門這一站,紀錄片攝制組選擇了薄餅嫂吳招治,這一次記錄的是無法忘卻的家鄉味道——同安封肉。紀錄片中,在臺灣生活40年的李建軍老人,坐上了回程的輪船。一得知兄長的歸期,吳招治便著手準備起了本地的特色菜——封肉。同安封肉做法復雜,耗時長,平常不容易吃到。對于闊別故土多年的游子來說,只有重嘗一次封肉的味道,才算是真正回了家。

故鄉的滋味,都化在了舌尖里,守候親人歸。吳招治不僅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薄餅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同時也是同安封肉傳統制作技藝的項目負責人。文史專家顏立水介紹,相傳同安封肉是為紀念王審知被敕封為“閩王”而創制的一道菜肴。五代后梁開平四年(910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授其方形大印。當時居住在同安地面的官員為慶祝他敕封“閩王”,舉辦了一場盛宴。席間的一道佳肴,就是將豬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塊,用黃巾包裹,形如大印,同安封肉由此而來,并成為海內外同安華僑最喜歡的一道家鄉菜。

吳招治介紹,傳統封肉是這樣做出來的:裝封肉的缸厚度約5厘米,缸要先用大火燒一個小時,待其發燙之后,再將甘蔗墊在缸底,防止封肉被煮焦。緊接著,將事先油炸成金黃色封肉配上佐料一塊塊有序地放進缸里,再淋上大骨湯等秘制配料,最后將缸蓋蓋上并糊上面粉,以防封肉的香氣外泄。

柴燒大缸封肉的方法顯得繁瑣、質樸,譬如燜煮時間長達8個小時及以上,制作時間是普通方法的5倍以上。盡管如此,吳招治仍以匠心,用傳統方法制作同安封肉,這樣做出來的封肉,味道更香濃,肉質鮮嫩、湯汁濃稠、肥而不膩。吳招治繼薄餅之后,再次挑起了傳承同安封肉傳統技藝的擔子,讓最正宗的同安封肉制作手法傳承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吳招治的兒子莊友誼,也成為同安珠光青瓷燒制技藝的區級非遺傳承人。去年金磚廈門會晤舉辦,莊友誼制作的珠光青瓷伴手禮從上千件作品中入選金磚伴手禮。從7月初得知消息到8月下旬交貨,8000套的金磚伴手禮要保質保量完成,“這是給國家做貢獻,不僅是我家的榮耀,更是同安的榮耀,作為公益贊助商,雖然不掙一分錢也一定要做,還要做得更好。”當兒子提出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吳招治二話不說,馬上貸款150萬元給兒子并囑咐他,“一定要傾盡全力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最后,熠熠生輝的同安珠光青瓷,準時出現在了金磚廈門會晤會場,為同安文化爭了光。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主辦
東南網承辦
文明風網 版權所有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閩新備 20060504號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