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日本熟妇乱人伦免费,成人爽a毛片免费,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高清国产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的通知
http://976uc.com? 2024-07-05 15:16:01 來源:福建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責任編輯:黃麗紅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的通知

閩政〔2024〕7號

廈門、漳州、泉州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24年6月14日

(此件主動公開)

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

2024年6月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廈漳泉都市圈發展目標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機遇挑戰

第三節 總體要求

第四節 主要目標

第二章優化都市圈發展布局

第一節 構建“一帶兩軸三核多片”空間格局

第二節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第三節 以城鄉融合帶動鄉村振興

第三章 共建高效一體的基礎設施網絡

第一節 完善內聯外暢的立體交通網絡

第二節 建設清潔低碳的能源水利網絡

第三節 打造共享共治的智慧城市網絡

第四章 共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產業鏈群

第一節 構建區域科技創新走廊

第二節 聯動打造創業孵化熱土

第三節 共建現代優質產業鏈群

第四節 共促核心產業鏈整體提升

第五章 共營普惠便民幸福生活圈

第一節 深化人才就業服務保障

第二節 推動教育資源交流共享

第三節 強化公共衛生健康合作

第四節 加強平安閩南治理合作

第六章 共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圈

第一節 推進美麗海灣協同保護

第二節 加強生態環境共同治理

第三節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第七章 共同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

第一節 推動開放型經濟邁向新高度

第二節 共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

第三節 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

第八章 共建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

第一節 共同促進閩南商脈發展壯大

第二節 加快閩南文化聯動現代產業

第三節 推進閩南文脈和城脈深度融合

第四節 共建面向臺港澳僑的閩南祖地

第九章 推動規劃有效實施

第一節 機制創新

第二節 保障措施

附錄:

圖1 空間結構規劃圖

圖2 綜合立體交通規劃圖

圖3 重要產業集群布局圖

圖4 閩南文化保護開發規劃圖

前言

廈門、漳州、泉州三個設區市地域空間相連,山體同脈,海域岸線連綿,方言互通,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經濟區域、臺胞和東南亞華僑重要祖籍地,地處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被稱為“閩南金三角”。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時任廈門市副市長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就提出“建設以廈漳泉為主體的城市群體”,2002年習近平同志調研廈門時明確指出“未來國家和區域間的競爭是城市群之間的競爭”,為廈漳泉一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進入新世紀之后,2003年省政府出臺《福建省開展城市聯盟工作總體框架》,拉開了廈漳泉同城化建設的序幕。2010年廈漳泉一體化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同年省委八屆九次會議作出構建廈漳泉大都市區的決定。2011年國務院批復《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將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納入總體方案。2015年省委、省政府印發《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發展總體規劃》《廈漳泉大都市區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廈漳泉通信資費同城化工作方案》?!陡=ㄊ窠洕蜕鐣l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強化福州都市圈和廈漳泉都市圈引擎帶動作用”。這些文件的印發和實施,為培育發展廈漳泉都市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22年,國家出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及“十四五”實施方案,將廈漳泉都市圈列為重點培育發展的現代化都市圈之一。為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等決策部署,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凝聚三市合力,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加快廈漳泉都市圈一體化建設,編制本規劃。

廈漳泉都市圈包含廈門、漳州、泉州三個設區市除華安縣、永春縣、德化縣以外的區域,陸域國土面積2.0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海岸線1242公里、占全省的34%,2023年末常住人口約1838.9萬人、占全省的44%。

本規劃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廈漳泉都市圈建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重要依據。規劃期至2030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廈漳泉都市圈發展目標

廈漳泉三市融合、協同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打造廈漳泉都市圈,有利于整合廈門特區優勢、漳州資源優勢、泉州民營經濟優勢,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有利于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撐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建設,優化我國東部沿海格局;有利于充分發揮對臺獨特優勢,率先探索海峽兩岸區域協作模式,服務臺胞臺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利于率先實現閩南文化內部整合,增強閩南文化對臺港澳僑的向心力作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廈漳泉三市歷史文化同源,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較高,經濟互補性和合作性較強,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往來頻繁,產業分工協作緊密,培育發展廈漳泉都市圈具備扎實的基礎。

經濟綜合實力雄厚。2023年廈漳泉都市圈經濟總量達2.5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85.6億元,進出口總額13137.4億元,高新技術企業6500多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4.9%,以占全省約1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省45.9%的地區生產總值,是福建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區域。

基礎設施互聯成型。建成貫通南北、聯接東西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廈漳泉大都市區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提出的“九干九支”鐵路網、“三縱五射兩環四聯”高速公路網、“四縱三橫”普通公路網基本形成。2023年廈門港港口貨物吞吐量2.2億噸(含廈漳轄區港口),泉州轄區港口貨物吞吐量1.24億噸。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2023年共開通航線218條(其中國際32條),旅客吞吐量分別為2410萬人次、672萬人次;廈門新機場全面開工建設,廈門、泉州臨空經濟區初具規模。清潔能源加快發展,能源結構更加優化,能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完善,水資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通信網絡、新技術、算力等信息基礎設施和融合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產業發展活力強勁。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建設,廈漳、廈泉經濟合作區產業協同項目示范效應顯現。截至2023年,4573家工業企業產值超億元,2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57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15所普通高等院校在廈漳泉都市圈扎根落戶。城市間梯度發展、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初步建立。

公共服務合作緊密。建立醫院對口幫扶機制,廈漳泉兒科醫聯體建設持續推進,跨區域遠程醫療平臺、同城化應急管理平臺相繼建立,醫學影像和檢查報告實現互認互通。名校名師對口支援、師資培養培訓和職業教育結對等教育交流合作機制不斷深化,跨區域合作辦校落實落地,優質教育資源加快共享。建立健全參保信息共享機制,社保無障礙轉移接續、醫療“一卡通”和醫療費用即時結算等便民服務事項陸續實現。廈漳跨海大橋通行費大幅降低,實現公交支付“一卡通”。

對臺融合優勢明顯。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海峽論壇”等平臺影響力不斷擴大,集成電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臺商投資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合作平臺加快發展。廈金航線、廈臺客貨滾裝航線、廈臺直航貨運航線、泉金航線、泉臺直航貨運航線等多條對臺客貨運航線開通運營。泉州正式向金門供水,通橋取得實質性進展,都市圈在推動兩岸融合的優勢進一步彰顯。

一體發展底蘊深厚。三市產業互補性強,廈門航運物流、旅游會展、金融與商務、軟件和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漳州現代農業發達,臨港重化產業發展后勁足;泉州民營經濟、臺港澳僑資源優勢明顯,是“世界遺產城市”和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廈漳泉三市同屬閩南文化,人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具有強烈自我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一體化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nbsp;

第二節 機遇挑戰

重要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和國際分工格局面臨深刻調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福建具有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多個國家區域發展政策交匯疊加優勢。

城市群和都市圈是現代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主要承載空間。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發展壯大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將廈漳泉都市圈列入現代化都市圈培育工程。2023年,省委部署深入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推動福建從民營經濟大省向民營經濟強省跨越突破,廈漳泉三市是推動福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廈門新機場等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互聯互通進一步加強。這些為廈漳泉都市圈高起點激發民營經濟向好勢能、高水平集聚優質要素資源、高質量推動區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和重要機遇。

主要挑戰。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我國經濟發展存在內生動力不強、需求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阻力等問題。國內區域間競爭日趨激烈,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加快推進,廈漳泉都市圈建設發展面臨更大挑戰。都市圈內部行政壁壘依然存在,中心城市間發展的同頻共振效應還不明顯,廈門發展空間較為受限,漳州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泉州發展集聚度仍不高,制約了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能級和水平的提升。

總體上,廈漳泉都市圈發展機遇大于挑戰,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握發展規律,加快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全省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第三節 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緊扣“四個更大”重要要求,充分發揮“魅力廈門”“潛力漳州”和“活力泉州”優勢,加快提升廈漳泉同城化水平,輻射帶動周邊城鎮共同發展,合力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共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攜手促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和世界閩南經濟文化交流,支撐粵閩浙沿海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彰顯新擔當、展現新作為,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貢獻力量。

在推進廈漳泉都市圈發展中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遵循規律,順勢而為。遵循經濟發展和城鎮化規律,順應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要求,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都市圈建設成為市場主導、自然發展的過程,成為政府引導、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強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創新,堅決破除制約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用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同推進兩岸融合,推動更高層次開放。

——優勢互補,一體發展??茖W構建都市圈協同發展機制,強化城市間協調聯動,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化區域功能布局,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布局,在深化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綠色發展,民生共享。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城鎮與鄉村、開發與保護、發展和安全,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擴大配置范圍,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牢固樹立節約集約用地意識,積極推進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嚴格控制增量,注重盤活存量。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嚴守“三區三線”管控要求,統籌優化空間布局和土地利用結構,大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第四節 主要目標

到2030年,廈漳泉都市圈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城鎮化建設質量進一步提升,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一體化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基礎設施實現新聯通。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區域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公路、鐵路、海運、航空構成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更加完善,“軌道上的都市圈”和“1小時通勤圈”更加成型,便捷舒適的公眾出行服務體系和經濟高效的現代交通物流體系基本建成。跨區域能源和水資源互?;芰︼@著提升,新一代融合基礎設施網絡初步成型。

——產業創新邁上新臺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高質量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產業發展分工格局和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更加成熟,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30%。

——公共服務得到新提升?;竟卜毡U夏芰Υ蠓鰪?,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跨城鄉和跨區域流轉銜接制度不斷完善,高層次人力資源、高質量教育師資、高端醫療服務、高標準文體配套等公共資源協同和共享水平持續提升。

——生態環保取得新成效。九龍江流域聯合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廈漳泉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持續深化。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進一步提升,局部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保持在90%以上。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經營主體更加充滿活力,閩臺融合發展示范效應不斷顯現,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閩南文化得到新傳播。合作推進文化基因解碼,以閩南歷史文化元素為載體,發揮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多樣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織牢臺港澳僑“祖厝情結”,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話語體系,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協同發展機制取得新突破。探索以地域文化驅動的區域經濟整合模式,著力解決市場分割、跨界污染和地方保護主義等區域沖突,提供更多全國首創的都市圈協同建設經驗。

到2035年,廈漳泉都市圈空間格局更加定型,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基本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等,綜合影響力躋身全國前列,各領域一體化同城化融合成熟完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都市圈的樣板。

第二章 優化都市圈發展布局

積極融入全省“兩極兩帶三軸六灣區”主架構,擴大三市主城區的經濟輻射范圍,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構建“一帶集聚、兩軸協同、三核引領、多片合作”高質量發展的廈漳泉都市圈空間格局。

第一節 構建“一帶兩軸三核多片”空間格局

一帶集聚。依托福廈高鐵、福廈鐵路、漳汕高鐵、廈深鐵路、城際鐵路R1線和沈海高速、國道G324、G228等互通互聯的沿海交通網絡,合理規劃岸線開發利用和港口建設,建成人口、產業、創新要素集聚的沿海城鎮發展帶。以區域協同發展為目標,下好廈漳市區一體化的“先手棋”,優化提升紫泥島,加快實現九龍江口城市建設一體化。加快灣區經濟發展,推動廈門灣區、東山灣區、泉州灣區經濟共振、聯動發展,提升區域物流、金融、貿易、航運服務功能,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高地。

兩軸協同。依托廈龍鐵路、廈蓉高速公路等骨干交通建設廈門—漳州北部山海協同發展軸,依托興泉鐵路、廈沙高速、泉南高速等建設廈門—泉州北部山海協同發展軸,打造貫通山海、聯接中西部的重要通道。深入推進新時代山海協作,加快補齊山區縣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短板,強化沿海城鎮帶和內陸腹地的整體聯動。

三核引領。充分發揮三市中心城區的核心引領作用,通過功能調整、優化開發,形成“分工協作、錯位發展”的格局。廈門協同漳州龍海、長泰部分鄉鎮和泉州安溪龍門鎮、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組成都市圈環廈門灣中心,發揮經濟特區、金磚創新基地、自貿試驗區等政策疊加優勢,推動三市政策優勢共享,打造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增強創新要素和高端服務溢出效應,帶動漳州、泉州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漳州中心城區立足自然稟賦和區位條件,主動承接廈門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因地制宜發展先進制造、航運物流,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泉州中心城區發揮世界遺產和華人華僑優勢,加快文化賦能城市發展,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形成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增強中心城區服務縣域產業的能力,全方位建設海絲名城。

多片合作。以跨行政區城鎮圈為抓手,策劃實施一批促進交界地帶融合一體化的先導型工程,共建一批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區域發展功能平臺,率先在規劃統籌、政策協調、協同創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專欄1 都市圈毗鄰地區一體化片區

1.“漳州臺商投資區—廈門海滄”片區。推進兩大臺商投資區一體化發展,共建閩臺產業合作核心平臺。提升跨界公共交通水平,推進建設廈門機場快線,加快建設廈門市軌道交通6號線漳州(角美)延伸段和角美換乘樞紐。加快建設環美北路、國道G228線青礁互通樞紐工程等交界地區公路。建設廈門第二水源區。探索試點區域居民子女跨界就近入學、教師跨市互相聘用及交流。構建綜合服務提升區,復制推廣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外商投資管理的先進經驗。

2.“漳州開發區—廈門港區”片區。提升廈門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樞紐海港地位。支持漳州開發區打造2.5產業園區,加快漳州開發區引進大型海工裝備、海上風電裝備、糧油加工等產業項目,與廈門港區差異化發展,促進南北兩岸合理分工、協同互補。加快旅游業一體化發展,推進開通“嵩嶼—漳州港”海上旅游線路。加密漳州開發區往返廈門的城際公交線路、海上直達海滄嵩嶼碼頭的航線。支持漳州開發區與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深入合作,引進廈門優質醫療資源。

3.“漳州龍?!獜B門”片區。以龍海區“零碳”產業園為載體,深化廈漳兩地綜合能源利用、天然氣多元利用、冷能梯次利用,推進功能食品及合成生物等重點領域探索、對接,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加快落地,打造廈漳產業融合發展新平臺。唱響海絲名片,加快月港、后港等重要節點提升。

4.“漳州長泰—廈門集美”片區。加快推進集美至長泰高速、省道S209線(聯十一線)漳州長泰段公路二期、長泰山重經十里藍山至集美灌口旅游道路建設,全面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加快從廈門對接引進一批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項目,推動旅游業一體化發展,實現產業互補、全面融合,建成廈門灣重要發展腹地。推動枋洋水庫樞紐工程水源地環境治理,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山海協作等長效機制,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5.“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廈門翔安”片區。推動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聯合廈門火炬(翔安)產業區、同翔高新城,開展新能源、化合物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產業協作,打造新能源、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高地,構建泉廈科創走廊核心區。構建廈泉臨空協作區。加快推進“泉州南翼—廈門翔安”公交一體化發展,支撐兩地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格局。推進石井鎮至大嶝島跨海交通廊道建設。推進蓮河至石井省級1號濱海綠島帶建設,加快形成兩地生態共治機制。

6.“泉州安溪—廈門同安”片區。加快廈沙高速擴容,建設安溪至翔安高速公路等重大互聯互通項目,推動安溪龍門、官橋與同安汀溪實現融合發展。提升廈門泉州經濟合作區(湖里園、思明園)協作平臺水平,打造廈門產業配套后花園。推動廈門、漳州數據資源向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匯聚,提高都市圈政務數據整合、開放水平,打造閩西南協同發展區政務數據中心。聯合保護同安北部和安溪交界區域生態環境,共同開發觀光農業、生態休閑和茶文化旅游,建設戶外運動基地和溫泉勝地。

第二節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增強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推進廈門、漳州和泉州三市市轄區開展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拓展高端功能,提升綜合服務能級。落實廈門市“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優化中心城區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主動開展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強化與周邊協作配套能力和優勢互補能力。推進薌城區、龍文區、漳州臺商投資區、長泰區城區、漳州高新區和龍海區城區為主體的漳州中心城區發展,加快漳州城市中心東移、南北延伸、面海拓展。統籌以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泉州開發區、泉州臺商區為主體的泉州中心市區及晉江、石獅等環泉州灣地區發展,實施新區新城有機集聚工程。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尊重縣城發展規律,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變化趨勢,推動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縣城的發展路徑,分類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程,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培育發展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提升漳浦縣、云霄縣、詔安縣、東山縣等漳州臨港縣的經濟發展動力,建設臨海產業體系,加快南靖縣、平和縣等農產品主產區培育農業特色品牌。強化快速交通連接,推動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融入泉州中心城區建設,支持安溪縣探索“生態+產業”發展模式。

提升小城鎮城鄉銜接功能。充分發揮小城鎮作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重要結合點的銜接作用,增強小城鎮產業支撐和人口吸納能力,助力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立足小城鎮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分類引導小城鎮主動嵌入區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推進經濟發達鎮、衛星鎮、綜合性小城鎮等建設。推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推進人居環境改善和公共服務配套提升,服務鄉村振興。

第三節 以城鄉融合帶動鄉村振興

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破除城鄉人才、資金、土地、科技等要素流動壁壘,以城鄉要素暢通循環提速鄉村振興。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點任務,探索實行都市圈內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著重打通人才下鄉的政策堵點,健全鄉村人才育、引、用機制。強化城鄉建設資金保障,健全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和農村保險體系。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健全市場化退出機制。健全科技特派員制度政策體系,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入鄉轉化。

優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推動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加強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持續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醫共體項目優化提升,建立人員上下流動柔性機制,推動“縣管鄉用、鄉聘村用”。探索構建多層次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創新多元化照料服務模式。加強社會救助政策都市圈統籌銜接,推動城鄉救助服務均等化。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農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都市圈內城鄉路網一體化規劃設計,持續優化通鄉達村路網布局規劃,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推動城市公交線路向城市周邊城鎮、功能節點延伸,鼓勵發展鎮村公交。推動城鄉水利能源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促進農村供水規?;l展、企業化運營、專業化管理,逐步構建同質同服務的城鄉供水體系,因地制宜推動供水供氣管網向城郊鄉村和規模較大的中心鎮延伸。推動城鄉公共消防設施建設,加強維護管理,滿足火災撲救和應急救援需要。合理布局建設縣級物流配送中心等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率先實現都市圈內快遞網點鄉鎮全覆蓋、村郵站建制村全覆蓋。推動城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數字鄉村戰略。

推進城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引導城市工業配套產業向鄉村轉移,加快縣域產業園區、功能區等城鄉產業協同平臺建設。做強做優做大茶葉、蔬菜、水果、林竹、花卉苗木、畜牧、水產、食用菌等鄉村特色產業,培育鄉村旅游、電商直采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發揮鄉村資源稟賦,支持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產業振興、鄉村建設等有機銜接。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機制,真正讓廣大農民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受益,匯聚全社會推進鄉村振興的合力。

第三章 共建高效一體的基礎設施網絡

以強化內部整合與外部聯通為重點,推動都市圈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優化完善軌道引領、公路支撐、樞紐輻射的立體交通網絡,打造新老結合、開放共享的智慧城市網絡,著力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快實現三市基礎設施網絡高效一體。

第一節 完善內聯外暢的立體交通網絡

構建軌道上的都市圈。加強與國家鐵路大通道銜接,完善鐵路通道布局。有序推進市域(郊)鐵路和城際鐵路的統籌規劃布局和建設,探索都市圈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一張網”,推進跨方式安檢流程優化,加快實現便捷換乘。開工建設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適時推動其余線路建設。完善城市軌道網,推動建設廈門市軌道交通3、4、6號線和漳州角美延伸段等項目。

織密都市圈公路網。完善高速公路“三縱五射兩環四聯”、普通公路“四縱三橫”的都市圈公路布局。加強城市交通網絡與高速公路系統高效銜接,積極推進進出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一體化。加密優化人口密集地區高速公路,完善三市中心城區微循環路網、市內公交路線,爭取三市主城區15分鐘到達城際軌道站點,陸域鄉鎮基本實現30分鐘內上高速,沿海港口重要港區、4A級及以上景區基本實現15分鐘內上高速公路。加快三市統一的貨運快速道路建設,完善廈漳泉聯盟線和漳州沿海大通道建設。全面打通拓寬海滄—角美、集美—長泰、翔安—南安等交界地區,廈門島內—島外、泉州東海通道、百崎通道、金嶼通道等中心城區組團間的“斷頭路”“瓶頸路”。

全力建設世界一流港口。加快推進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實施廈門港港區整體連片開發,鞏固提升廈門港國際樞紐海港全球影響力。堅持走專業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廈門港重點發展國際集裝箱干線運輸,廈門港古雷港區與湄洲灣港斗尾港區發展以大型液散運輸為主的能源商貿儲運中心,泉州港重點發展內貿集裝箱運輸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實現“同港同策”,加快廈門港廈門市域、漳州市域口岸監管無縫銜接,推動廈門惠臺政策拓展到漳州市域港區、泉州港,推進泉州港與廈門港代碼共享、協同發展。

建設海絲一流現代化機場。加快建設廈門新機場,提升區域航空樞紐綜合保障能力。加快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升級改造擴容提質,做好漳州機場前期研究論證。做好廈門、泉州空域協調和空管協作工作。推動加密國內外空中航線,加快構筑與長三角、珠三角及臺灣地區中心城市的空中擺渡巴士,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主要城市的空中快線。適時推動通用機場建設。

構筑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圍繞廈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深入實施廈福泉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工程,將廈漳泉樞紐集群打造為國際性綜合樞紐,充分發揮鐵路綠色骨干優勢,加快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加強進港、進園、進廠鐵路專用線建設,充分利用既有鐵路運能,提升鐵海聯運比例,大力推進公轉鐵運輸,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廈門港、漳州港后方鐵路通道,加強廈門港務、泉州港務與南昌鐵路局的合作,深化海滄多式聯運港站、晉江陸地港、泉州綜合保稅區中轉站等聯運樞紐的建設發展。將廈門新機場和福廈高鐵沿線新建綜合客運樞紐打造為多種運輸方式及城市交通一體化集成的示范性綜合客運樞紐,推動既有綜合客運樞紐改造升級,促進多種運輸方式“零距離換乘”,加快推進旅客聯程運輸發展。

專欄2 交通基礎設施支撐項目

1.軌道交通。福廈高鐵(廈漳泉段)、漳汕高鐵、漳州港尾鐵路、廈門港后方鐵路通道接興泉鐵路等。廈門遠海碼頭鐵路專用線、漳州港古雷鐵路專用線、鷹廈鐵路漳州支線外遷工程、泉州秀涂港鐵路專用線、泉州石湖疏港鐵路專用線。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高鐵進廈門新機場項目。廈門市軌道交通3號線、4號線、6號線,廈門市軌道交通6號線漳州(角美)延伸段等。

2.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福廈段擴容二期工程福州江陰至泉州惠安段(泉州段)、泉廈段擴容工程(輕型智慧高速公路)、杏林互通及接線工程、漳州段改擴建工程,甬莞高速公路漳州市靖城至南靖東段改擴建工程,泉梅高速公路泉州段,泉金高速公路,廈金高速公路,沙廈高速公路擴容工程泉州安溪至廈門翔安段,泉南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平龍高速公路安溪至新羅段,大田廣平至安溪官橋高速公路泉州段,晉江至同安高速公路,廈門翔安機場高速公路,集美至長泰高速公路,漳州通海高速公路,漳梅高速公路招銀經漳浦至平和段等。

3.普通國省干道。國道G228線石獅段、泉港段,國道G319線靖城鎮草坂村田下路至牛崎頭段,國道G324線惠安段、南安段、同安段二期完善工程、廈漳界至鳳山段、官路至小盈嶺段、龍海角美大碑頭至龍文朝陽漳濱段、九湖衍后至九龍嶺拓寬改建工程、漳浦城關過境段,國道G355線安溪段,國道G357線安厚溪尾(云霄界)至白石段,國道G358線南安段、安溪段,國道G638線安溪雅興至東坑段、安溪白瀨至仙榮段,省道S209線漳州長泰段公路二期,省道S219線龍海雩林至翠林段提升改造工程,省道S503線東山生態環島公路,沿海大通道梅嶺至廣東界等。

4.城市快速路。廈門第二東通道、跨東海域通道、廈門同翔大道、海翔大道提升改造工程、馬青路提升改造工程、東孚西路、環灣大道。漳州東環城路、北環城路,北倉路、圓山大道、南環城路等中心城區交通干道,九龍大道、漳華路、龍江路等高架快速路,丹洲大橋跨江橋梁。泉州晉江隧道、百崎大橋、金嶼大橋、武榮大橋、中環城路、一重環灣快速路。

5.綜合交通樞紐。福廈高鐵廈門北站及交通綜合配套工程(BRT首末站、公交樞紐站及北廣場)、廈門新機場、廈門東站(前期工作)、高崎新站(前期工作)、廈門前場多式聯運綜合貨運樞紐。漳州站綜合交通樞紐及站城一體化、新漳州北站、招銀大宗散雜貨樞紐港、古雷石化樞紐港、漳州北站大宗貨物集散中心等。晉江國際機場擴能改造工程、福廈高鐵泉州東站、泉州南站、泉州黃塘多式聯運綜合貨運樞紐。

6.港航設施。廈門港翔安港區1—5號集裝箱泊位工程,古雷煉化一體化二期配套泊位碼頭、古雷港區將軍澳作業區1—4號泊位,后石港區結合承接東渡、海滄散貨功能轉移規劃發展“后石港區大宗散貨碼頭項目”。泉州港泉州灣港區石湖作業區7—9號泊位工程、錦尚作業區6號泊位工程,圍頭灣港區石井作業區11—12號、16—17號、18—19號泊位,圍頭灣石井航道二期工程。湄洲灣港肖厝港區鯉魚尾作業區4號泊位工程及倉儲項目、肖厝港區肖厝作業區5—6號泊位。

第二節 建設清潔低碳的能源水利網絡

加快重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廈門抽水蓄能電站、云霄核蓄一體化等項目建設,加快南安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前期工作,布局建設泉州儲能應急保障電源,提升區域能源應急保障能力。積極安全有序推進漳州核電建設,支持核電設備、配套零部件制造國產化、自主化。建設漳州LNG接收站,更好服務區域石化企業和華南地區油品貿易。高質量統籌發展閩南外海海上風電基地,穩妥推進國管海域深遠海海上風電項目。

提升能源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推進福建北電南送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加強主干輸電網架結構增強保供能力,提升電力設施一體化水平。優化天然氣走廊布局,引導主干管網之間、主干網與城市管網協同建設運營,推進建設海西天然氣管網二期互聯互通工程等。統籌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等新型能源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推進高速公路、國道新能源充(換)電設施布局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都市圈充電網絡。

專欄3 能源基礎設施支撐項目

1.油氣。廈門汽車加氣站布局調整。泉州市西三線天然氣高壓管網利用工程。漳州LNG接收站及外輸管道工程。

2.核電、抽水蓄能。漳州核電及500千伏送出工程、云霄抽水蓄能電站。

3.光伏、風電。閩南外海海上風電基地、中核云霄海上光伏示范項目。

4.儲能。廈門新能源充電樁(新建充電站100座、公共充電樁3000根、換電站15座)、晉江儲能電站二期、省級儲能應急保障電源中心。

5.輸變電。福建北電南送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

6.煤電清潔高效發展。泉惠石化園區熱電聯產項目、古雷石化園區熱電聯產項目、鴻山電廠三期、南埔電廠三期工程。

完善區域水資源配置體系。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保障農田用水。加快漳州湖珠、漳浦朝陽、泉州白瀨等水庫工程建設,推進庫區綜合治理。實施閩西南水資源配置、金門供水水源保障等工程,完善跨界水資源協調調度機制。強化九龍江北溪、晉江、金門供水水源地等飲用水水源水質保障,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提升區域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健全更加嚴格的硬性約束措施,保障重要河湖生態流量。

提升區域防汛抗旱能力。積極推進九龍江、晉江兩大主干河流,以及漳浦鹿溪、云霄漳江、詔安東溪等其他重要獨流入海河流防洪治理,加快推進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提升山區、沿海區域洪水優化調度水平。

第三節 打造共享共治的智慧城市網絡

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統籌推進骨干網互聯帶寬擴容。加快5G網絡協同布局,推進5G+4G網絡融合覆蓋。拓展窄帶物聯網(NB-IoT)網絡覆蓋廣度和深度。推進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互聯網數據中心和支撐系統的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升級改造。推進以衛星為接入手段的互聯網寬帶服務模式,建設衛星互聯網。建設低時延、高帶寬、廣覆蓋、可定制的企業外網絡,推進連接中小企業的專線提速降費。推動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及全球商業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建設,為都市圈提供云計算、數據存儲和數據災備等服務。

推進融合基礎設施發展。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和融合創新,建設全國新型基礎設施融合應用典范區域。推進車聯網、智慧路網、智能物流網、能源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領域服務智慧化應用,探索建立廈漳泉協同服務機制。立足都市圈整體,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推進數字孿生城市建設,探索建設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M),提升都市圈空間治理能力。

構建先進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布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承接國家公共標識解析服務關鍵點。推動工業互聯網跨區域產業示范應用。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主導,建立工業互聯網行業標準體系。加快培育聚焦重點產業、重點環節的工業互聯網行業級、企業級平臺,建設廈門軟件云創新中心、泉州“互聯網+鞋業”“互聯網+家居”等平臺。

第四章 共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產業鏈群

充分發揮“雙自聯動”優勢,堅持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圍繞創新、創業、創造,構建區域科技創新走廊,聯動打造創業孵化熱土,共建千億級現代優質產業鏈群。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人工智能、柔性電子、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共促核心產業鏈整體提升,提升三市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打造我國東南沿海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產業高地。

第一節 構建區域科技創新走廊

推動科技創新平臺聯動發展。推進建設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交通干線為骨架,將福廈泉科技創新走廊拓展延伸至漳州市,建設特色園區、創新平臺和重大項目,打造“技術研發—產品轉化—成果產業化”一體化的區域科技創新走廊。以廈門大學、嘉庚創新實驗室、同安“三谷”等為依托,全面建設廈門科學城,爭取納入國家在東南沿海的科技戰略布局,打造都市圈科技創新標志性工程。提升“雙自聯動”水平,鼓勵自創區企業和科研機構在自貿試驗區設立研發平臺,支持都市圈內高新區建設區域協同創新平臺。推進廈門大學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海洋三所漳州科技興?;?、廈門大學古雷石化研究院等廈漳創新合作平臺發展,建設泉州時空科創基地、清源創新實驗室。

構建產學研融通創新網絡。加快整合以高等院校為主體的基礎研究、以科研院所為主體的共性技術研究、以大型龍頭企業為主體的應用研究、以企業為主體的成果轉化與技術擴散的融通創新網絡。建設廈門柔性電子研究院、漳州龍溪軸承國地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泉州高效太陽電池裝備與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集成電路創新實驗室等產學研創新平臺,推動設立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實現產學研融通創新網絡向長期化、系統化、實體化轉型。積極探索三市產學研合作機制、科技資源共享、技術合作開發等發展模式,打造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

完善跨市域協同創新機制。建立以國家戰略任務為導向的創新平臺聯合規劃建設運行機制,聚焦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海洋高新等國家發展重點領域,開展重大創新工程聯合攻關。支持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形式,開展跨區域的重大攻關項目。推動中科院、海洋三所等科研院所在三市設立下屬的新型科研機構。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所有制改革,健全成果轉化激勵機制。

專欄4 區域科創走廊建設工作

1.環廈門灣區域。以廈門大學(思明校區)、廈門火炬高新區等為主要依托,重點聯動火炬園、廈門科學城、海滄生物醫藥港、軟件園三期、集美大學城、同翔高新城等園區,及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等廈門灣南岸的重要平臺。發揮科創服務集聚優勢,促進產業配套學科建設,聚焦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和源頭創新能力。

2.環圍頭灣區域。以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廈大科技園、福州大學(晉江校區)、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等為主要依托,發揮政府及國企等大型機構作用,搭建中試平臺基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3.環泉州灣區域。以泉州國家高新區、晉江集成電路產業園、華僑大學、泉州國家體育產業科創研發公共服務中心等為主要依托,重點聯動晉江科創新區、泉州智能裝備產業園等園區,加快建設環清源山科創走廊,發揮制造業產業鏈優勢,聚焦工程化產業化突破,推動現有成熟產業與科研機構結合,探索生產制造、資源管理等環節的創新提升。

4.沿九龍江區域。以漳州高新區、閩南師范大學、漳州臺商投資區等為主要依托,推進靖圓“一藥一智”產業園、南湖“創新創業”產業園、站前總部經濟產業園建設,完善西溪南岸板塊科技服務配套,加快龍文區碧湖片區、建元片區商貿服務、總部經濟等業態發展。

第二節 聯動打造創業孵化熱土

建設技術成果商業化高地。加快形成覆蓋“技術需求—成果研究—中試轉化—技術交易—推廣應用”全鏈條技術成果商業化高地。探索三市共建前沿科研成果追蹤平臺和技術成果商業化應用場景開發平臺,建設漳州市技術市場、泉州市高新技術創業中心等平臺,完善科研成果遴選、成果轉化激勵、應用場景征集等配套機制。發揮政府在技術滲透擴散中的作用,舉辦科技成果推介會,推動高技術產業化及應用,加快培育首臺(套)應用生態。探索技術轉移交易協作機制,依托中國技術交易所(廈門海絲)科創服務中心搭建都市圈綜合性技術交易市場及專業化技術產權交易平臺。

構建全鏈條創新創業孵化體系。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園區”接力式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圍繞三市龍頭企業優勢領域著力打造專業型科技孵化器,組建專業孵化團隊。拓展延伸上下游相關領域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和加速器建設,發揮閩南地區華人華僑優勢,集聚一批跨境創投機構,社會資本可探索設立區域協同投資基金運作機制。探索國有園區與民營資本協同共建創業園區發展模式,構建孵化動態管理機制,加強項目和企業孵化跟蹤。

完善跨市創業公共服務支撐。支持廈漳泉三市建立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合作機制,推動三市在項目培育、企業孵化、產業化發展等領域開展結對合作,共促創業型都市圈建設。健全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爭取在重點領域布局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生產應用平臺,搭建標準計量、檢驗檢測等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共建跨市域一站式服務中心,完善項目申報、科技活動、人才獵聘、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公共服務。共同推廣創業培訓,聯合創建有關高校創業訓練營,與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省內外高校建立創業輔導合作。共建三市創新創業資源對接平臺,探索創業資源互通共享機制。拓展融資渠道,探索以知識產權和企業成長性為依據的融資擔保機制和知識產權質押機制?!?nbsp;

第三節 共建現代優質產業鏈群

合力壯大四大制造產業鏈群。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持續推進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涵蓋設計、制造、封測、裝備和材料的半導體產業鏈。廈門市加快提升特色工藝制造和封測技術水平,發展半導體顯示、半導體芯片等產品,加大對國家平板顯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的支持力度,發揮計量測試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漳州市重點發展半導體材料、電子元器件、電子化學品等上游產品;泉州市加快構建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和集成電路產業鏈。協同打造先進裝備制造業。培育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智能儀器儀表等產業,推進智能制造技術在航空工業、汽車、電力電器、工程機械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廈門市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本體,及減速器、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集聚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系統集成商。漳州市加快發展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儀器儀表,培育發展化工、農業、食品、印刷及木工等領域的專用機械與通用機械,增強自主建線和系統集成能力。泉州市重點發展數控機器人、精密鑄造、精密機械模具、熱處理、激光切割、交通運輸裝備,及工程、紡織、衛生用品、制鞋、建材等領域的專用機械與通用機械。共同建設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推動化工原料和中間體、化工新材料、專用精細化學品向高端化發展,提升本土自給率。廈門市充分發揮廈門大學化學和化工學科專業優勢,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孵化。漳州市以古雷石化基地煉化一體化項目為基礎,以“大煉化、大乙烯”為導向,形成充足的原料保障能力,打造芳烴—聚酯和烯烴—塑料兩條產業鏈。泉州市爭取將泉港、泉惠石化工業園區整合提升為國家級開發區,加快從“煉”到“化”優化調整,拓展芳烴、烯烴、碳四等產業鏈,重點發展專用精細化學品等領域。創新引領紡織鞋服產業發展。深入實施消費品“三品”行動,加快創新和升級消費品推廣應用,合力促進民族品牌國際形象塑造和提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尚品牌。推進廈門辦好“國際時尚周”活動,匯聚藝術、時尚設計人才和流行元素。推動漳州萬安布局紡紗、織布等服裝加工產業項目建設,提升本地面料及輔料供應能力。建設泉州中國紡織鞋服流行趨勢策源地,推進晉江世界鞋服生產基地、石獅先進印染紡織基地、南安和晉江紡織機械產業基地發展,鞏固提升全產業鏈優勢。

專欄5 制造業發展重點領域

1.電子信息。(1)制造領域,提升砷化鎵、氮化鎵、碳化硅等化合物半導體制造水平,按照“主體集中、區域集聚”原則,統籌做好半導體制造先進工藝和高階制程布局。(2)設計領域,布局5G射頻芯片、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芯片等集成電路設計,推進芯片設計平臺(EDA平臺)及配套知識產權庫(IP庫)的國產化。(3)封測領域,開展系統級封裝(SiP)、晶圓片級芯片規模封裝(WLCSP)等高端封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4)材料和設備領域,發展封裝類、制造類材料,及離子注入設備、分子束外延設備、半導體級檢測設備等。

2.先進裝備制造。(1)高檔數控機床領域,發展精密數控加工中心等產品,提升主軸、絲杠、導軌、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數控系統的配套水平。(2)智能制造與機器人領域,加強新型傳感器研發與應用,突破專用減速器、控制器等關鍵部件研發與制造,研制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物流機器人等。

3.石油化工。(1)石油煉化領域,提升煉油和乙烯能力,發展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和聚苯醚等化工原料和中間體產品。(2)化工新材料和專用化學品領域,布局先進高分子材料、電子化學品等化工新材料領域,發展高效水處理劑、食品添加劑、環保型塑料助劑、高性能涂料等專用精細化學品,加快精細化工的綠色工藝和產品開發。

4.紡織鞋服。(1)服裝設計領域,進一步提升產品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能力。(2)紡織原料領域,補齊高端面料和染整環節,發展多種功能性、超舒適高端面料,重點開發高強、耐磨、吸濕排汗、保暖、阻燃、抗菌等功能性紡織物。(3)服裝制造領域,推動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快時尚等生產運營模式創新。(4)品牌營銷領域,繼續提升專業運動鞋品牌和設計附加值,持續開展節展活動,對接國際時尚IP,打造潮流品牌生產及轉化基地。

培育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新材料產業布局。聚焦光電信息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重點領域,搶占新材料產業競爭制高點。廈門建設嘉庚創新實驗室、中科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中船725所廈門材料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漳州加快發展功能玻璃、化工新材料、特種陶瓷等細分領域,聚焦基礎零部件用鋼和高性能合金結構鋼等,推動特殊鋼產業向鋼材精深加工方向轉型升級。泉州重點培育石墨烯、氧化鋯、3D增材等新材料產業,引導傳統產業跟進新材料擴散應用,推動新材料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新能源產業,推進發儲用一體化示范,構建多能互補的新能源產業格局。廈門發揮電力電器、新能源電池、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優勢,強化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漳州重點圍繞“核、儲、風、氫、光”五大能源,探索“核光風儲氫一體化”發展路徑,加快發展氫能產業和LNG綜合利用產業,探索實施海上風電制氫等“海上風電+”項目。泉州重點圍繞高效太陽能電池裝備、新型儲能,向關鍵材料、關鍵裝備和中下游應用產品等方向延伸,形成從材料、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儲能電池系統集成到電站工程總承包的產業鏈。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創新研發、轉化中試、臨床試驗、生產制造、市場應用等生物醫藥產業鏈建設,培育創新藥物、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廈門市重點發展新藥、高性能醫療器械、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功能性食品和數字健康器材設備,推進中國生命科技之城建設。漳州市重點發展原料藥、老字號中成藥、現代中藥、養生保健產品等,打造“新國藥”品牌基地。泉州市大力推進現代中藥、生物藥、新型化學制藥等領域發展,打造生命健康研發、生產制造、醫療服務基地。

專欄6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領域

1.新材料。特種金屬及功能材料、光電信息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先進碳材料、石墨烯、氧化鋯、3D增材。

2.新能源。(1)高效光伏領域,加快異質結電池設備產線落地,提升等離子化學氣相沉積(PECVD)、磁控濺射沉積(PVD)等核心裝備的制造能力。(2)海上風電領域,開展“海上風電+”,推進海上風電與海洋養殖、海上旅游等融合發展。(3)氫能及燃料電池領域,發展海上風電制氫和氫燃料水陸智能運輸裝備,構建形成“制氫—加氫—儲氫”的產業鏈。(4)儲能領域,發展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池管理系統(BMS)、電池制造裝備、儲能電池制造等。(5)LNG領域,LNG綜合利用。

3.生物醫藥。(1)新型疫苗領域,支持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等技術路線開發,推進宮頸癌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治療性乙肝疫苗等臨床試驗和產業化進程。(2)生物藥領域,突破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遺傳工程等技術,鼓勵布局重組蛋白及多肽藥物、抗體藥物、核酸藥物等研發管線。(3)新型化學制藥與原料藥領域,發展針對惡性腫瘤、精神性疾病、微生物感染(乙肝、丙肝)等疾病的化學藥,加強關鍵藥物中間體和原料藥的研發與制造。(4)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發展醫學影像、醫學檢驗、醫用生物材料及植(介)入產品和智能醫療器械,發展移動醫療、遠程醫療、精準醫療等診療新模式。

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促進現代物流發展。充分發揮廈門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漳州古雷石化物流基地、泉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等的輻射帶動作用,高質量建設廈門空港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積極推進閩西南物流信息平臺、多元聯運物流平臺建設。建設廈門集裝箱港鐵聯運綜合改革區,規劃建設興泉鐵路黃塘站海關監管場所。推進廈漳泉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聯動建設,建立通關、物流、支付、海外倉等平臺數據共享機制,助力泉州建設跨境電商供貨基地。加快城市綜合物流、港口物流和冷鏈物流發展,推動三市列入國家級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加快旅游會展發展。培育濱海旅游、文化旅游、生態旅游,推動旅游產業高端化精品化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旅游品牌。培育一批國際性精品賽事,持續打響廈門馬拉松等賽事品牌。探索都市圈“一展多地”模式,推動廈門精耕細作“9·8”投洽會,建設適用國際通用規則的高端藝術品拍賣中心,支持泉州在紡織鞋服、體育用品、建材家居等領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展會。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依法合規開展碳匯交易,優化綠色金融產品服務,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科技金融業務,依托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政策,積極爭取數字貿易試點,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推動漳州開展海域立體分層確權使用試點,探索開發多元化的海洋漁業金融產品。培育服務業新業態。圍繞提升都市圈制造業服務化水平和全產業鏈價值,重點發展服務外包、軟件和信息服務、創意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在研發設計、供應鏈服務、檢驗檢測、全球維修、總集成總承包、市場營銷、制造數字化服務、工業互聯網、綠色節能等領域,大力推動服務業跨界發展。全面深化廈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加快建設泉州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

第四節 共促核心產業鏈整體提升

深化跨區域“雙鏈”融合。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跨區域協同,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圍繞新材料、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等關鍵領域,打造以產業鏈為基礎、創新鏈為引領的融合生態,推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和升級改造。發揮嘉庚創新實驗室和晉江石墨烯研究院研發優勢,賦能廈漳泉新材料產業鏈發展,推動漳州、泉州紡織鞋服、建材家居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依托廈門大學古雷石化研究院、清源創新實驗室,加快漳州古雷石化、泉州泉港石化和泉惠石化產業園區提質增效。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鼓勵廈門、泉州電子信息龍頭企業加強在專利技術研發和制造環節提升等方面合作,促進電子信息產業鏈補鏈強鏈。探索在角美—海滄等毗鄰地區共建科技研發和轉化基地。

引導產業有序轉移集聚。理順產業發展鏈條,促進都市圈內部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嚴防落后產能、污染企業向流域上游及山區轉移。重點推進廈漳經濟合作區、翔安云霄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詔安同安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廈門泉州(安溪)經濟合作區等合作園區建設,推動建材家居、海洋生物、汽車制造、裝備制造等產業轉移。有序引導三市中心城區傳統制造業企業進入產業園區發展,推動鋼鐵制造、港口裝卸等產業向濱海灣區轉移。

建設跨區域產業統籌協作平臺。以閩西南城市開發協作集團等機構為基礎,鼓勵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共同組建管理公司等形式組建跨區域合作平臺管理運營主體,推動管理運營主體在產業技術、用地指標、環保指標等領域率先探索合作。加快完善聯合招商機制,推動廈漳、廈泉經濟合作區聯合招商常態化機制,建立產業指導目錄動態調整機制,打造廈漳泉都市圈電子招商地圖,協調招商引資政策,形成統一規范的招商引資服務標準。推動行業協會和商會通過舉辦展會論壇、營銷促銷、產業推介、招才引智等活動,形成常態化信息、資金、人才對接機制。

第五章 共營普惠便民幸福生活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走全面發展、共同富裕道路,以三市公共服務均衡普惠、整體提升為導向,深化人才就業服務保障,推動教育資源交流共享,強化公共衛生健康合作,加強“平安閩南”治理合作,打造高效優質便民生活圈,提升宜居宜業宜學水平。

第一節 深化人才就業服務保障

推動人才聯合引進和跨市流動。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將人才資源轉化為都市圈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圍繞重點產業領域,聯合開展人才引進、招聘和推薦。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勵緊缺國際人才來都市圈工作、創新創業、永久居留。加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育合作,建立柔性人才流動機制。建立覆蓋都市圈的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加強人事代理、檔案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服務合作。

健全就業協同協作機制。建立區域性就業服務中心和就業信息監測機制,實現都市圈范圍內就業供需的智能匹配和推送。推進一站式就業服務窗口建設,建立統一開放、動態共享的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加強都市圈高校就業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要求。實施都市圈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通過提供精準化服務,促進區域高校畢業生就業。加強勞動者權益維護合作,完善勞動能力鑒定合作機制,聯動協調處理欠薪逃匿等案件,聯手打擊跨地區勞動保障違法行為。

加快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接軌銜接。推進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推動養老保險跨區域通辦和數據互通共享。建立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實現“同城待遇”。統一醫療保障服務標準和技術標準,完善異地就醫資金及時撥付機制。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完善都市圈住房公積金異地貸款協同工作機制。加大租賃住房和面向人才的保障性住房供應,做好公租房保障,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第二節 推動教育資源交流共享

推進基礎教育公平優質發展。協同擴大優質教育供給,利用“互聯網+”等方式推動跨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完善跨區域就業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政策。鼓勵優質學校跨地區合作辦學,發揮優質資源的示范輻射作用。加強學生體育、藝術活動交流,共同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共享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基地等資源。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探索多元化的辦學機制。持續鞏固深化“雙減”改革成效,豐富課后服務內容。

促進職業教育協作發展。推進廈門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試點建設,深化泉州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支持三市共同發展職業教育、技工教育,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推進職業教育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園區為基礎打造市域產業融合體,支持建設一批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臺,實行與產業鏈相配套的中高職學校緊缺專業在都市圈內貫通招生。推進都市圈內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院?!叭侄沃啤甭摵吓囵B人才,構建中高職銜接體系。

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強化優質高校在線開放課程開發和應用,建立教學科研協作機制,推進實驗室、圖書館等教學科研創新平臺共享開放。推動廈門大學與華僑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閩南師范大學、泉州師范學院、仰恩大學等高校聯合開展優勢學科專業建設,將幫扶學校相關學科納入廈門大學優勢、特色學科群統籌規劃建設,共同開展重大課題聯合攻關、技術聯合開發。推動泉州師范學院建設一流應用型高校、申報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泉州醫學高等??茖W校爭取升格為本科醫學院。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推進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建設,完善都市圈終身教育、繼續教育服務體系。

第三節 強化公共衛生健康合作

推進醫療衛生資源共享。推動區域優質醫療資源統籌布局,采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跨區域醫聯體等形式,加快發展區域醫療中心。強化高水平醫院跨地區服務功能,建立高水平醫院和周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長效機制,引領區域醫學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推動優勢重點??崎_展合作,在學術科研、醫療技術、??乒芾?、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交流與協作。共建共享都市圈公共衛生體系,推動市、縣級疾控改革,建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聯防聯控等合作機制。

加強基本醫療政策對接。加快推進分級診療體系建設,推動遠程醫療診治和保健咨詢服務向縣域延伸,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匯聚整合醫療衛生信息,推動病歷、醫學檢驗檢查結果跨地區、跨機構互認互通,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共同監管不合理醫療行為,規范醫?;鹗褂?。

豐富衛生健康服務供給。完善都市圈中醫藥健康網絡,發揮漳州道地中藥材生產優勢,推動三市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促進保健與臨床相結合,探索建設氣候康養、濱海旅游康養、森林康養等基地。創新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模式,推動區域體育資源共享、賽事協同、人員交流。推進都市圈冷鏈食品、農產品、醫藥等溯源信息共享,構建消費投訴協作機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加快建立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顯著減輕家庭生育養育負擔,建立生育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和綜合托育服務機構,增加都市圈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優化養老資源在基層社區布局,推動銀發經濟發展。加強流動人口監測,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置與常住人口的有效匹配。

第四節 加強平安閩南治理合作

打造透明法治都市圈。充分利用廈門特區立法權,探索三市立法協同路徑,建立人大立法協同機制,共商共議立法協同項目,健全都市圈協調發展法規體系。健全線索通報、案件移送、信息共享發布等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探索研究司法聯動路徑,建立互聯網審判協同機制、糾紛化解協調聯動機制,加強都市圈“類案同判”體系建設。

加強社會治安維穩協作。加強社會治安突出問題聯治、重點工作聯勤聯動,建立健全大案要案查處聯動機制。共建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區域公安基層基礎建設,推動建立健全涉及國家安全、反恐防暴、社會政治穩定方面的情報互通共享和線索核查機制。實施“智慧政法”和公安大數據戰略,健全跨部門大數據平臺和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平臺,深化“雪亮工程”建設聯網應用。

推進安全事件應急聯處。加強傳染病疫情、食品藥品安全、災害防治和安全生產、消防安全等重點領域風險排查,提升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防范應對能力,強化關鍵環節管控,開展區域聯合演練。加強跨區域重大風險源監測,探索建立跨區域風險隱患清單管理機制,聯合筑牢線下“防范墻”和線上“防范網”。建立區域災害災情和救災工作信息通報機制,組建區域急救協作機制,建立應急醫用物資、生活物資跨區域調配機制。強化應急裝備物資實物儲備,加強區域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和聯動,加強應急實驗室網絡建設合作。推進大型公共基礎設施平急轉換,保障緊急情況下收治傷病員的能力。

守護平安邊界安全防線。推動龍海、海滄、集美、翔安、南安等相鄰行政區城市管理無縫對接,構建跨市黨委政府協作機制。積極推動消防、公安檢查站等設施協同部署、統一調度,加強重點路口、重點場所的監控聯建,探索建立城市管理聯動機制和網格化綜合巡檢制度。推行“四門四訪”,探索毗鄰地區人員互派、在線調解等合作機制。

第六章 共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圈

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陸海統籌,以九龍江水系流域建設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岸灘環境整治為重點推進三市生態環境共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打造美麗中國廈漳泉樣板。

第一節 推進美麗海灣協同保護

打造生態活力海岸帶。推動東山珊瑚礁、漳江口紅樹林等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和升級建設。修復防浪消浪林帶,建設海岸基干林帶和海岸緩沖林帶,構筑沿海防護林體系。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科學規范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強化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推動漳州東山灣、詔安灣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推進廈門、晉江、東山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試點建設,石獅、惠安爭創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優化海岸帶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提升公眾親海環境品質。

建設海風潮韻魅力海島。推動滸茂洲、烏礁洲、泉港惠嶼島、翔安小嶝島等有居民島、旅游島實施小型風光儲、海島光伏、微電網等新能源項目,建設海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推進東山東門嶼、漳浦林進嶼、漳浦南碇島等具有海洋遺存的無居民海島保護修復,建設海島地質公園。加強東碇島、大柑山島等領海基點海島、國家權益島嶼保護。推進廈門海滄大嶼、東山尾渦嶼等鳥類集聚島嶼的生境修復,打造鳥類天然博物館。完善廈漳泉金海巡聯動機制,加大海島保護執法檢查力度。

構建魚翔淺底清潔海域。共同完善“陸—?!铡绷Ⅲw觀測監測網,推進海漂垃圾綜合治理。加強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等海水主要超標污染要素的治理,提升泉州灣(晉江口)、安海石井、崇武南、九龍江口、漳江口、詔安灣等海域水質。加強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落實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聯合監管機制,實施漁港漁船污染綜合整治。

第二節 加強生態環境共同治理

構建自然生態屏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以九龍江等重點流域干支流及水庫為重點,串聯河湖、山體、森林、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構建通山達海的水系生態廊道,整體筑牢生態安全格局。加強晉江上游、玳瑁山、南靖樹海河源、九龍江北溪上游山地水源涵養和林業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及建設,開展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保育與修復。構筑海滄—角美、翔安—南安生態聯通廊道,推進長泰、安溪、南安、廈門北部等跨界山體聯合開發與保護。加強虎伯寮國家自然保護區、平和靈通山國家地質公園、東山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的保護。加強三地協調協作,建設森林城市群。

推進重點片區修復。加快吳田山礦區等礦山植被恢復和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實施礦區廢礦石固體廢棄物回收綜合利用。加強晉江中游、九龍江中游、安溪中西部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恢復,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漳)浦—云(霄)—詔(安)—東(山)濱海風沙與石漠化控制,推進防風固沙林帶、水土保持林和農田林網建設。以翔安、長泰、東山、龍海、惠安等地為重點,進一步強化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改善區域生態質量指數(EQI),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常態化開展空氣質量監測預警分析研判,定期梳理更新重點管控企業名單,細化實化應急管控措施。加強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治理。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加快推進九龍江、晉江流域綜合治理,打造美麗河湖。完善市政污水管網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開展城市內河、內湖、內灣水生態環境治理,基本消除城鄉黑臭水體。開展典型行業企業及周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推動農用地土壤污染源排查整治與受污染耕地分類管理。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強區域危險廢物聯防聯治。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泉州灣、廈門灣、東山灣等自然保護地群,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嚴格執行休禁漁制度,加強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保護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與評估,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提升信息化監管能力。構建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網絡,開展長期例行監測,切實加強松材線蟲、互花米草、草地貪夜蛾、紅火蟻等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確保生物安全。到2035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第三節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進區域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深入開展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建立生態資源“一張圖”。構建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開展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并深化結果應用。搭建區域性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培育和發展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機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流域、森林、濕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系統予以保護補償。探索水利風景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重點流域生態補償常態化、長效化,促進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利益共享。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嚴格落實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制度,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十五五”期間轉向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推動將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評管理,探索工作機制和技術路徑。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產業,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推進燃料煤清潔能源替代,從嚴控制都市圈煤炭消費總量。推進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開發與建設,加快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深化廈門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推動漳州古雷開發區開發使用清潔能源,強化泉州重點用能行業節能管理。實施綠色建筑推廣行動,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推進既有建筑節能化改造,爭取城鎮新建建筑100%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推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鼓勵引導綠色出行,城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嚴密防控環境風險。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構建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為核心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體系,將“三線一單”作為區域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和審批的重要依據。加快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實現環保信用互信互認。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建立生態警務區域協作機制,創新藍碳司法品牌,健全協同監管機制。

第七章 共同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

立足都市圈港澳僑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強化城市間開放聯動,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發揮對臺特殊優勢,主動先行先試,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持續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國內國際雙循環。

第一節 推動開放型經濟邁向新高度

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實施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行動計劃,積極推進“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擴大“絲路飛翔”品牌影響力,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促進石化、石材、糧食、木材等大宗商品貿易發展,加快建設“絲路電商”,推動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和地區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加快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片區、泉州片區),努力建設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新高地。積極參與“數字絲綢之路”和中國—東盟智慧城市建設,支持泉州中央商務區爭創貿易數字化領航區。積極服務“絲路伙伴”計劃,推動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有關城市建立友城關系。

推動自貿試驗區聯動。發揮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制度創新“試驗田”優勢,讓更多企業享受自貿試驗區紅利,推動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創新成果在更大空間復制推廣,更好帶動廈漳泉都市圈創新發展。延伸拓展自貿試驗區發展腹地,鼓勵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與漳州、泉州重點產業平臺深度對接、深化合作,加強產業協同和信息共享,進一步提升貨物、資金、人員流動的自由便利度。

協同搭建跨國產業鏈合作平臺。建設廈門金磚國家創新基地,辦好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論壇等活動,推動設立漳州、泉州分會場。加快建設中國—菲律賓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推進建設中沙(福建)產業合作區,加快建設國際糧油食品(詔安)貿易加工園區、活禽進口及全禽畜加工區等項目。繼續推動泉籍臺港澳僑成為經貿合作、融通內外的關系紐帶,推動泉州與泰國開展跨境電商合作,探索設立泉州僑商經貿合作產業園等。推進三市產業鏈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共同應對市場競爭。

第二節 共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

促進閩臺產業鏈供應鏈融合。拓展閩臺海鐵多式聯運服務,建設兩岸能源資源中轉平臺。發揮東山島、海翔碼頭區位優勢,推進跨境電商物流倉儲等建設,探索建設都市圈對臺跨境貿易共享云倉,深化兩岸跨境電商合作。引進臺灣優質科研機構,探索聯合研究院等科研合作模式,推動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機械裝備、生技醫療等新興產業科研創新深度合作。加快推進廈門、泉州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建設,推動漳州古雷石化基地與泉州泉港、泉惠石化園區共建海峽兩岸深度融合的石化產業基地。構建對臺服務貿易常態化合作機制,擴大健康養老、文化藝術等臺灣優勢項目的引進。推動臺灣農民創業園、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臺灣農業技術交流推廣中心等對臺農業合作載體建設。

打造以惠促融的政策高地。推動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集美(杏林)臺商投資區、漳州臺商投資區、泉州臺商投資區等對臺重要平臺做好產業政策銜接,深化推進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深化兩岸行業標準共通,建設推廣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鼓勵兩岸重點企業、社會團體、中介組織等在區域內互設常駐機構。擴大對臺灣地區職業資格直接采認范圍,支持符合條件的臺灣職業中介服務機構來都市圈設點。深入實施臺灣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持續開展海峽博士后交流資助計劃,突出青少年交流交往。共建一批兩岸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支持臺資企業參與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探索適應新型工業化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兩岸聯合培養模式。完善涉臺司法服務,打造大陸涉臺司法服務優選地。

推進兩岸社會領域深度融合。推動增開廈門、泉州至臺中、澎湖、高雄空中客貨直航航班。推進廈門、泉州與臺灣客貨運輸便利化和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支持臺胞參與都市圈基層社會事務、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探索兩岸基層治理模式,共建美麗家園。開展臺胞擔任在閩非宗教社會組織負責人、法定代表人試點。支持臺胞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參評各級榮譽和獎項。鼓勵臺胞擔任仲裁員、調解員、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檢察聯絡員及司法輔助人員等。開展兩岸在習俗、教育等領域的融合實踐,爭取率先形成若干對臺社會融合的實踐案例。

全方位推動與金門融合發展。以環廈門灣區域為核心,布局建設廈漳泉金“同城生活圈”。探索廈漳泉金合作共建基礎設施模式,加快推進與金門通電、通氣、通橋。研究論證廈金鐵路必要性和可行性,加快泉廈金通道前期工作,實施廈門至金門通道大陸側工程建設。持續提升對金門的水路客貨運服務能力。支持金門共用廈門新機場。建設晉江金門供水水源保障工程,推動創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完善廈金電力聯網方案,做好向金門海纜輸電前期工作。推動圍頭灣海上風電資源聯合開發,爭取打造國家級海上風電基地,試點合作推進離岸風電建設。利用廈金海底光纜,促進兩岸間的網絡直通,爭取廈金光纜商業化運營。對接金門免稅島政策,促進環圍頭灣的商貿合作。推進“兩門”游艇雙向直航,打造和推廣廈漳泉金“一程多站”旅游線路。與金門共同推進兩岸閩南紅磚建筑群的保護和申遺工作。深化廈門大學與金門大學校際交流合作。

專欄7 兩岸融合支撐平臺和項目

1.兩岸設施互聯。廈金通電、通氣、通橋工程等。東山5000噸級對臺客貨碼頭、漳臺海鐵聯運項目。泉州對臺客貨運樞紐中心。

2.兩岸產業合作。廈門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基地、廈門同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廈門海峽兩岸直播電商產業合作園。漳州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漳州漳浦閩臺農業融合發展(農機)產業園、漳州南靖閩臺農業融合發展(蘭花)產業園、漳州古雷臺灣石化基地、漳州南靖閩臺精密機械產業園、海峽兩岸(福建東山)文化與經濟融合綜合試驗區、漳州東山大壯益(臺資)漁業園區等。泉州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基地、泉州惠安臺灣農民創業園、泉州臺胞臺企登陸第一數據港平臺。

3.兩岸文化融合。廈門(集美)閩臺研學旅行基地、廈門海峽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基地、廈門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漳州文化旅游金門驛站,海峽兩岸(漳州)青年交流周、兩岸(漳州)青年人才融合發展中心等。泉州海峽兩岸閩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晉臺青年大學生交流服務中心。

4.兩岸交易市場。廈門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海峽兩岸(福建東山)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海峽(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等。海峽兩岸食品交易會、海峽兩岸農產品采購訂貨會。

第三節 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

推進土地市場一體化。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開展土地整治機制政策創新試點。建立健全產權明晰、市場定價、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監管有效的廈漳泉都市圈土地二級市場。探索都市圈內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調劑交易機制。

推進金融市場一體化。做好金融基礎設施協同布局,加快實現三地金融市場交易運行數據和企業征信數據共享。完善區域性股權市場,建設廈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閩西南科技板”。強化金融監管合作和風險聯防聯控,創新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模式,在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和金融風險聯合處置等方面完善工作機制,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推進技術市場一體化。建立都市圈技術交易市場協作機制,構建多層次知識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合作聯動、糾紛多元化解、資源共享和聯合宣傳等機制,健全完善利企便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鼓勵發展跨地區知識產權交易中介服務,規范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探索建立企業需求聯合發布機制和財政支持科技成果共享機制。適時推動創新券在都市圈范圍內的推廣應用和通兌通用,探索“全國使用、本地兌付”模式。

推進數據市場一體化。研究建立三市統一的促進企業登記、交通運輸、氣象等公共數據有序開放和數據資源安全有效流動的制度規范。建立健全都市圈統一的社會數據采集體系,鼓勵企業參與制定區塊鏈、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領域各類標準,推動數據采集標準化。探索數據要素定價規則,加快對已開放數據的增值開發。統籌發展和安全,督促指導企業落實數據安全保護責任和義務,促進數據安全有序流通和開發利用。

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實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進一步整治對企業跨區經營和遷移設置阻礙行為。加快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完善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保障機制。推動廈漳泉政務聯通互認,事項跨城通辦,全面取消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證明事項,便利行政許可和社會服務跨區域辦理。統一政務服務建設標準,對接三市網上辦事大廳服務功能,促進跨行政區跨部門跨層級的業務協同,鼓勵跨行政區域按規定聯合發布統一監管政策法規及標準規范,開展聯動執法。

第八章 共建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

推進現代城市文明與閩南文化相結合,構建廈漳泉為母體的閩南文化共同體,以閩南語境講好中國故事,以閩南性格塑造城市品格,建設有溫度、有煙火氣、有人情味的現代都市圈,打造“新老閩南人”的共同家園。

第一節 共同促進閩南商脈發展壯大

推動新時代民營經濟蓬勃發展。落實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不斷創新和發展“晉江經驗”,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支持泉州爭創國家民營經濟聯系點城市。強化民營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動民營企業持續創新創業、做大做優做強,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中先行探索。搶抓國貨品牌發展機遇,引導民營企業精準對接消費升級需求,從傳統大規模生產到柔性生產模式轉變,從產品輸出走向文化品牌輸出。鼓勵金融機構持續優化產品和服務,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持續賦能民營企業經貿生態圈。發揚閩南商人互幫互助、團結奮進傳統,推動具有閩南文化背景的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國境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開展戰略合作。發揮異地商會、經銷大軍優勢,深耕織牢國內外銷售網絡,鼓勵都市圈民營企業“抱團出?!?。持續優化投資環境,吸引閩商回歸,做大做強總部經濟。促進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共同發展,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傳承敢闖敢創企業家精神。弘揚閩南企業家愛拼敢贏、敢為人先的精神,共同舉辦“閩南企業家日”,打造企業家精神交流盛會。推動泉州民營經濟研究院發展,爭取設立一批“國字號”“省字號”教學實踐基地,打造全國民營企業家學習培訓向往之地。鼓勵閩南企業創業基因傳承,不斷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和人才激勵機制建設,促進企業內部員工創業,持續孵化“創一代”“創二代”企業家。

繼承閩南企業家的公益慈善擔當。廣泛宣傳閩南商人帶頭捐資修橋筑路、翻新宗祠、興建學校的傳統事跡,傳承慷慨解囊、集體行善、造福桑梓觀念。引導企業認真履行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職工社會保險等社會責任,推動民營企業家繼續做好對口幫扶、公益慈善和“萬企興萬村”等。用好企業公益型基金,提升醫療救助、體育事業、環境保護供給,推動更多企業發展基金會等慈善組織。

第二節 加快閩南文化聯動現代產業

提升新國貨品牌國際話語權。推動閩南老字號守正創新發展,加快商業品牌向文化品牌躍遷。構建收藏級精品和消費級產品齊頭并進的工藝美術行業發展格局,擦亮安溪竹編和漳繡等國禮級名片。大力推進“老行當+新時尚”跨界融合,鼓勵時尚消費品企業開發非遺高定單品、非遺聯名系列產品。引進培育一批品牌首店,創建一批引領時尚潮流的品牌發布中心,加快鏈接東南亞和歐洲的流行文化圈,推動泉州建設世界級的國潮品牌名品之都。

打造閩南都市圈超級文化IP。圍繞閩南飲食文化、博餅文化、閩南語歌曲、紅磚騎樓、僑批文化等同源文化和信俗,打造閩南都市圈超級文化IP矩陣和共享模式。聯合開拓文化IP產品市場,完善IP轉化工作流程。做強文博會、海絲品博會、海絲文創博覽會、海圖會等文化類展會平臺,打造IP授權對接展會。前瞻性探索體現市場供需關系的文化資源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加快“硬科技”賦能“軟表達”。豐富文化存儲介質載體,革新文化演繹呈現形式,開辟文化傳播互動渠道,以現代科技促進閩南文化歷久彌新。建設閩南文化版本庫和大數據庫,分門別類標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推動影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空間視覺熱點和大型數字藝術文化消費場域。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媒體融合縱深發展,推進跨媒體內容制作與呈現。

攜手共建“濃情閩南”文旅圈。共建閩南世界遺產風景道,串聯“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福建土樓”“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打造世界級文旅名片,推動泉州古城爭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建設文物主題游徑線路,共建海絲旅游線路。規劃東山灣—廈門灣—泉州灣“串島游”精品路線,打造G228精品公路自助游線路,推動優化低空航線、郵輪航線,完善5A級旅游景點直通車專線布局。豐富旅游產品供給,突出廈門國際郵輪旅游、漳州生態旅游、泉州工業旅游等特色,推動廈漳泉三地旅游年卡互認互通,研究發行都市圈文旅消費券。做精做細做實,共同打造可多日組合的主打旅游和周末微旅游產品。

第三節 推進閩南文脈和城脈深度融合

構建“最閩南”城市空間意象。加強紅磚厝、華僑古厝等古民宅建筑的保護,打造閩南民居建筑展示館。有序引導新建工程融合閩南傳統建筑、嘉庚建筑等建筑風格,打造具有“閩南味”的現代公共建筑群。支持廈門以東部體育會展新城等沿海地標性建筑為底色,建設環廈門灣濱海天際線,打造現代化高顏值灣區。支持漳州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九十九灣閩南水鄉、南湖公園等生態地標,打造閩南文化與生態融合發展品牌。支持泉州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以環灣海絲新城建設為契機,加快形成泉州兩江天際線,打造古今輝映、中外融合的海絲僑鄉。

推進閩南文化和城市商業融合。推動城市商圈錯位發展,形成一批人氣旺、特色強、具有閩南文化底蘊的現代化步行街、旅游休閑街區、藝術文化街區和歷史街區。引導閩南語脫口秀、創意國風、街頭藝術等創意業態集聚發展,建設閩南特色手作市集,孵化茶道、香道、木偶戲等集中體驗地,打造體驗消費的城市試驗場。持續推進夜間經濟發展,孵化后備廂市集、天幕電影、電音樂隊等多種消費新場景。推進廈門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泉州建設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集聚國際高端消費資源要素。

加強文化營城和社區營造能力。實施新市民融合行動,不斷提升居民對都市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加強“家文化”建設,建設宗祠展示館、家風家訓館,打造居民議事廳、鄉俗文化空間。以“社區永續經營”為愿景,實施社區環境營造計劃,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營造閩南生活美學為底色的人居環境。構建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打造文化雅集、文化講堂等新的社區活力點,推動小微展館建設。弘揚“工匠精神”,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便利居民生活,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社會化、專業化建設,打造廈漳泉志愿服務品牌。

第四節 共建面向臺港澳僑的閩南祖地

活態傳承閩南祖地千年文脈。講好中原世家南遷和民族大融合故事、姓氏根親故事,發展魅力型祖地文化。加強重要文物建筑保護,促進高甲、梨園、歌仔、南音等閩南文化標識創新性發展。加強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普查調查和認定,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的修繕和活化利用。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推廣晉江市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經驗。建設泉州古城、漳州古城、廈門鼓浪嶼全域展示館,打造閩南文化國際會客廳,推動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申報國家二級博物館。

建設閩南文化全球傳播中心。聯辦閩南語文藝活動,共同創制弘揚閩南文化為主體的文藝精品。聯合三市媒體,共建閩南語電視節目、廣播節目的制作基地,試點允許臺灣業者在都市圈投資設立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公司。辦好海峽影視季、閩臺電影周、海絲國際藝術節等國際性文化藝術活動,推動廈門建設“全域影城”,支持泉州建設多元文化中心城市。推進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建設,推動有條件的高校在東盟國家設立分校,積極參與“絲路華教”工作。

增進與臺港澳僑的溝通往來。強化引僑資、匯僑智、聚僑力、護僑益,加強與海外華僑集聚地交流聯系,以新華僑華人、華裔新生代、社團新力量為重點,開展僑務聯誼和服務工作。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與臺灣地區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聯合開展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慶活動。建設兩岸族譜展示館,深入開展兩岸宗親交流活動,開辦國際中華宗親與族譜尋根論壇。發揮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鼓勵臺灣宗教界和其他社會人士來閩短期學修。開展與澎湖融合發展實踐。

第九章 推動規劃有效實施

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明確各級黨委政府職責,激勵干部銳意進取、擔當作為,破除行政區經濟利益藩籬與政策壁壘,建立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機制,推動規劃主要指標和任務落地落實。

第一節 機制創新

創新跨行政區域管理方式。推動毗鄰地區一體化片區、跨行政區域共建園區等重大平臺作為跨行政區域經濟管理改革試驗田,圍繞開發投入、經濟社會管理、統計分算等方面開展改革探索。鼓勵省、市國有企業共同組建合資公司或建設基金。賦予跨行政區域重大平臺管委會更多經濟審批管理權限,探索實施項目審批、市場監管等經濟管理權限與行政區范圍適度分離的體制,推動部分公共服務范圍與行政區范圍適度分離。在按現行統計制度和口徑進行統計、核算和發布的基礎上,建立跨行政區域項目和共建園區經濟指標核算政策,可對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等數據按協商比例分享。在省內開展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評價及各級政府績效考核時,允許合作雙方將源自共建園區的相關指標各按100%予以考核評價。

建立調控政策協同機制。強化產業準入、財政支持、要素保障、企業開辦等政策協同,逐步構筑統一政策平臺。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應體系,強化城市間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協同,強化征收補償標準的銜接。探索建立利益調處機制,形成有利于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環境。推進稅收征管一體化,探索企業遷移利益共享機制。

建立公共服務合理分擔機制。制定實施都市圈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指導性目錄,探索推進民辦機構資質互認互通、準入互許,鼓勵高端優質服務資源提質擴容。根據人口規模、服務供給情況等因素,在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間建立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引導享受人口遷入紅利的地區主動擔責,逐步縮小區域內居住證持有人與戶籍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

第二節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在省委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下,依托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工作機制,完善廈漳泉三市定期協商的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及時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確保重大決策、重大工程、重大事項落地落實。探索建立都市圈內統一管理、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省直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籌指導,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予以支持。立足都市圈整體發展創新政績考核體系,完善重大經濟指標協調劃分的政府內部考核制度。

強化項目帶動作用。建立廈漳泉都市圈重大項目庫,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合作項目,以項目為抓手推進規劃落實。強化新項目策劃生成,圍繞重大項目布局、基礎設施和民生短板、產業鏈延伸補齊、科技成果轉化等找準切入口,充實項目庫,拓展項目源,形成滾動發展、接續推進的良好態勢。優先支持跨區域項目、共建合作區內的重大項目列入省重點項目。協同建立以畝均績效、節能減排等為主要指標的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制度,依據績效配置要素資源。

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密切對接自然資源部門,保障臨港產業、大型集裝箱碼頭、疏港鐵路公路、水利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的用海用地需求。聚焦空間資源保障,探索土地指標在都市圈范圍內統籌使用,推動工業控制線內工業用地提容增效和盤活利用,拓寬商業辦公房地產庫存轉換通道。深化城鎮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和存量建設用地退出機制。加強地方各級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完善資金保障機制,用好地方政府債券資金,保障重大項目正常資金需求。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研究以交通線路經過轄區土地出讓收益支持市域(郊)鐵路、公路建設。多舉措降低企業生產要素成本,探索直供電政策,支持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

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依托“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創新宣傳方式,暢通公眾意見反饋渠道,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特別是利益相關方意見建議,凝聚社會共識,共塑共推都市圈品牌。建立健全第三方評估機制,鼓勵三市充分發揮高端智庫、專家學者作用,研究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開展決策咨詢,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