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日本熟妇乱人伦免费,成人爽a毛片免费,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高清国产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福建省推薦候選人公示
http://976uc.com? 2023-08-11 10:30:00 來源:省委文明辦 責任編輯:蘭楚文

根據中國文明網《關于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的通知》有關要求,現將我省擬推薦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候選人名單及事跡進行公示。在此期間,歡迎群眾來電、來信,向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反映情況。

公示時間:2023年8月11日至8月17日(5個工作日)

聯系電話:0591-87891973

來電時間:公示期間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

來信投遞:省委文明辦綜合處(福州市晉安區六一北路233號新聞大廈311室),郵政編碼350013

省委文明辦

2023年8月11日

助人為樂

“獨腿義務交警”創辦公益組織守護殘友

謝啟明,男,1975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福建省廈門市脊髓損傷者“中途之家”負責人。謝啟明自幼因車禍失去右腿,但他不畏命運,努力奮斗,從一名手機維修工成長為手機維修店店主。2015年,他成為廈門首批義務交警隊員,“獨腿義務交警”的身影通過網絡感動許多人,被評為2015年感動廈門十大人物之一。如今,他在廈門市、三明市創辦脊髓損傷者“中途之家”,為5000余人次殘疾人重拾生活信心,獲評“全國自強模范”“感動福建2018年度十大人物”“福建省最美勞動者”“廈門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自強不息,用自己的故事守護路口的安全

謝啟明在9歲時的一場交通事故中失去右腿,所以他希望走上路面去現身說法,警示他人要文明出行。2015年5月,他報名成為廈門第一個殘疾人義務交警,從此,廈門的多個十字路口,就出現了謝啟明的身影,他執勤的視頻也被市民拍下來,視頻播放量就已近千萬,謝啟明也因此成為被網友頻頻點贊的網絡紅人“獨腿義務交警”。

一位義務交警同行就曾贊嘆,謝啟明很堅強、好強,從沒把自己看成殘疾人,健全人能做的事情,他也要求自己做到,甚至要努力做得比健全人好。無論季節變換,無論天氣陰晴,只要是謝啟明的班,他總是如約在路口用心守護著交通,很多路過的小朋友都會禮貌地和他敬禮。

助殘創業,幫助五千多人次殘友找到生活的希望

2016年6月,謝啟拿出了自己創業賺下的第一桶金,創辦了廈門市第一個殘疾人場所“廈門中途之家”,它是目前國內近百家中途之家中唯一由個人創辦的集交流、康復訓練、就業創業培訓于一體的殘友服務中心,至今為5000多人次的脊髓損傷者提供了有效的日常康復訓練,使他們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實現日常生活自理。這條路,謝啟明說自己會堅持走下去。

熱心公益,帶領殘友積極融入社會

多年以來,謝啟明經常帶領殘友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為廈門1萬多名群眾免費手機維修及貼膜服務,實現了殘友們回饋社會的自身價值。

謝啟明還是廈門無障礙督導隊隊長,帶領輪友們深入公園、商場、展館、廣場、海邊,細心檢查無障礙設施,耐心督導其整改完善,推動無障礙環境的建設與改造。

2016年9月,莫蘭蒂臺風正面襲擊廈門,謝啟明第一時間加入了廈門市義務交警的路面義務清障隊,連續奮戰5天5夜;2021年9月疫情暴發以來,他第一時間參與所在街道、社區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奮戰在抗疫一線;在疫情后期,積極組織殘友復工復產,通過組裝、銷售護目鏡,增加殘友們的收入,幫助殘友們擺脫生活困難。

軍魂育良醫 一心為民義診24年

袁潤熙,194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80歲高齡的袁潤熙退休至今,24年來,他堅持“只開方分文不取”,每天為群眾義診,藥方累計超25萬張;他多年來足跡遍布閩東偏遠山區,行醫問診,為群眾“排憂解難”;他每次出門在外,只要條件允許,都會利用時間與患者視頻,為他們開出藥方。他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福建省軍區后勤建設先進個人、福建省軍區優秀黨支部書記、“八閩銀發先鋒”“2021年福建省最美退役軍人”“福建好人”“寧德好人”等稱號。

脫下軍裝,仍是百姓健康守護者

1999年1月,袁潤熙脫掉了軍裝,離開他最愛的軍醫崗位,但軍心仍然在胸膛中燃燒。

退休的袁潤熙一天也沒閑著,由于群眾還是會打電話問診,有時候需要配藥,袁潤熙就去找同事幫忙。久而久之,看到病人沒有減少的趨勢,舍不下病人的袁潤熙怕打擾到同事,便和家人商量解決方式。最終全家人達成共識,搬出軍分區宿舍,和兒子一塊居住,騰挪出家里的大廳作為診療室坐堂行醫,開展義診。

就這樣,一年 365 天,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袁潤熙不分上班下班,只要來人,他就看病。每天找他看病的人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五六十人,里三層外三層將他團團圍住,使得家里有時比醫院門診還熱鬧。對于家人來說,最無奈的便是吃飯時響起的敲門聲,袁潤熙總是會擱下碗筷,立馬起身為人看診。往往當患者連連致謝離去時,飯菜都已涼透。

隨著上門求診的人越來越多,有人勸袁潤熙,既然每天那么辛苦,不如收些診費。他笑著回答:“我很知足,應該多發揮些余熱。”

不忘初心,傾情服務鄉村群眾

早在1985年,袁潤熙作為扶貧小組組長來到扶貧點福安市大林村,經過走訪調研,看到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缺醫少藥的情況,袁潤熙心里不由得一酸,也萌生了為當地群眾免費診療、提供藥品的想法,立刻得到單位的支持。自此,不管在村里,還是回到單位,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只要群眾需要,他都會第一時間為他們提供服務,他的電話也成為了“診療熱線”。

如今,除了在家中坐診,他還常常前往鄉村義診,為偏遠地區群眾送去更多健康福祉。

只要有去鄉村開展義診,袁潤熙堅持場場不落,并且每一次都提前開始義診。義診中,他的桌前總是圍滿了前來問診的居民群眾,面對絡繹不絕的群眾,工作人員擔心袁潤熙身體吃不消,想要勸村民早點回去,卻被他阻止。他誠懇地說“:我們難得來一次,不能讓大家失望而歸。”快速地啃完一口面包后,他又繼續投入到義診工作中。老同志的奉獻精神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許多年輕后輩。

無私奉獻,傳遞愛心情暖人間

在外人眼中,條理清晰、思維敏捷、精神矍鑠的袁潤熙一點也不像一位80歲的老人。但其實,他的身體早就亮起了紅燈。

2020年的一個早上,當袁潤熙同往常一樣在家中坐診時卻突發心臟病住進了ICU病房,直到兩天后才轉危為安。家人們為了讓他多休息幾天,執意不讓他出院,可他放心不下那些老病號,最后家人還是拗不過他,只在醫院住了一個星期,他就出院了。

“只要還干得動,我就堅持義診。”袁潤熙不僅治愈了眾多患者,也感動了不少人,陳斌便是其中之一。現在只要一有空,陳斌就會主動到袁潤熙家中幫忙,維持秩序、引導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袁潤熙以一種永不褪色的姿態穿梭在城市和鄉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退休法官桑榆映初心 公益法律服務解民憂

羅金釵,女,漢族,中共黨員,1954年8月出生,憑著一腔司法為民的情懷,退休十多年來,一直活躍在司法戰線和普法教育的前沿陣地,曾榮獲全國“平安之星”、福建省 “老有所為先進個人”“八閩銀發先鋒”“福建好人”等稱號,她的“解憂便利店”法律志愿服務項目榮獲福建省優秀項目獎,婦女維權項目榮獲福建省婦聯婦女微家項目一等獎等。

愛管“閑事”的退休法官

“銀發如絲志千里,丹心似火霞滿天”,2009年8月羅金釵退休,她毅然放棄高薪聘請,繼續從事她熱愛的司法工作,從一名高級法官轉換為調解員,一干就是十年,致力化解矛盾糾紛,成功調解一二審民事案件500多件,標的5億多元,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4.5億元,調解再審息訴和執行和解20多件,協助新羅區法院化解糾紛200多件,成為銀發先鋒、助人為樂的典范。

居民家門口的“解憂便利店”

羅金釵兩個工作室都設在小區,“零距離”化解糾紛,助力社區治理,免費為群眾法律咨詢1100多人次,為群眾節約咨詢費100多萬元;免費調解民事案件286件,其中就地調解物業糾紛、家事糾紛等156件,贏得了百姓認可,收到的錦旗掛滿工作室墻壁。她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糾紛平息在萌芽,成為居民家門口的“解憂便利店”。

婦女兒童的“貼心娘家人”

2021年,羅金釵先后被市、區婦聯聘請為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員,她講究調解技巧,總結羅金釵“調解三字經”,并在各類婦兒調解中施展得淋漓盡致。她積極為婦女兒童維權,走訪慰問特困婦女和智障父母未成年子女,入戶調解、妥善處理婦女維權糾紛68件;為婦女提供法律咨詢500多人次,參與和組織婦兒普法宣傳活動20余場次等,成為婦女的“貼心娘家人”。

釋放正能量的“紅土法治宣講員”

羅金釵身兼龍巖市關愛法治報告團副團長、新羅區“龍女姐妹”宣講團成員等,將端口前移,送法“七進”,把普法觸角延伸到各處,全方位開展法治講座。退休以來她開展法治講座500多場次,接受普法人數達8萬多人次,組織和參與普法活動20多場次,制作《羅姐說法》視頻號40多期,退休不褪色,在普法路上彰顯了銀發力量,踐行著人民法官為人民的初心。

羅金釵用堅定的理想信念、豐富的人生閱歷、助人為樂的無私奉獻精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在司法服務中實現人生價值。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老共產黨員、老法官的高貴品格,在廣大黨員和群眾心中樹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

二十余年獻血從不間斷榮獲終身榮譽獎

李海東,男,1968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莆田市公安局涵江分局法制大隊三級警長。他忠誠履職,熱心公益,2009年參與組建莆田市無償獻血志愿服務隊,2019年創立涵江區紅十字金盾志愿服務隊。迄今為止,他個人志愿服務累計時長超過6600小時,累計獻血量超2.2萬毫升。他先后榮獲“福建省無償獻血促進獎”稱號、2018-2019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2020-2021年度無償獻血終身榮譽獎;多次被評為無償獻血星級志愿者;2022年獲評“福建省五星級志愿者”。

30多年如一日,踐行“做個好人”的叮囑

30多年來,他謹記老公安父親“當一名好警察,首先就要做個好人”的叮囑,在人民警察的神圣崗位上,默默書寫自己的警色青春。

群眾利益無小事。從青澀到成熟,李海東多年如一日,始終堅持“用真心換民心”,他是片區大事小事的熱心人,更是居民的貼心人,他積極下沉村居,就地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問題,全心做好政策宣傳、矛盾化解。在調解過程中,他從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努力,從人情世故到法律法規進行多方協調,并提出合理合法、切實可行的調解方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好雙方思想工作,最終一件件矛盾得以化解。如今轄區內誰家有點什么事,都愿意找他管一管、幫一幫。被人們稱為“社區的熱心人”、“活雷鋒”。

無償獻血20多載,2萬毫升鮮血見證滾燙愛心

20多年來,李海東每年都會踴躍獻血。截至目前,他無償獻血累計獻血量超2.2萬毫升,如果按照800毫升救助一個病人的話,如今他捐獻的鮮血足以救助近30個病人了。

為了讓無償獻血志愿服務家喻戶曉,2009年,李海東參與組建莆田市無償獻血志愿服務隊。身為副隊長的他利用出警值班調休時間,和隊員們騎著自行車開展無償獻血宣傳活動,帶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無償獻血隊伍。此外,他登記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書,進入中華骨髓庫檔案,還完成注冊登記,成為人體器官的捐獻志愿者。

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溫暖一座城

2019年,熱心公益的他創立涵江區紅十字金盾志愿服務隊。當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時,李海東帶領紅十字金盾志愿服務隊隊員們在高速卡口站崗值班2064小時,參與搬運口罩、防護服共計1500多萬套,消毒水、洗手液80多噸……為保證物資及時搬運、分發,在三年疫情防控期間,紅十字金盾志愿服務隊駐扎在物資大廈,挑起了整個涵江區的抗疫保障物資的運送重擔,運送各類防疫物資1萬多件。2021年以來,李海東帶領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418場次,走遍全區百余所中小學校,開展“夏季游泳防溺水”安全大講堂,有效幫助廣大師生筑牢防溺水安全“防護網”;巡回機關、社區、農村開展應急救護知識講座和實操培訓100多場次,教會大家在關鍵時刻贏取救人的“黃金時間”。在李海東隊長的倡議下,涵江紅十字金盾志愿服務隊積極開展“每日一捐”活動。所有捐款用于濟困、救老、助殘、助學等領域。

一個人,影響一群人;一群人,溫暖一座城。截至目前,涵江區紅十字金盾志愿服務隊伍志愿者已發展為257人,開展420個志愿服務項目,服務時長達2.23萬小時。其中,開展無償獻血等志愿服務256場次,服務群眾5434人次,服務隊無償獻血量達18.36萬毫升。

見義勇為

“90后”好青年勇跳急流舍己救人獻生命

潘燦燦,男,1991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達埔鎮巖峰村,2013年至2022年在泉州高速永春機電維護站工作。2023年4月8日,潘燦燦冒死營救落水父子,不幸犧牲,年僅32歲。獲評中央政法委2023年第二季度見義勇為勇士榜勇士。

挺身而出 義無反顧下水救人

2023年4月8日下午4時許,永春縣石鼓鎮卿園村小邊角落溪中,一小孩不慎掉入河中,小孩父親見狀立即跳入水中施救。由于連續幾天的強降雨,河流水位猛漲,湍急的水流一下子將父子倆沖出好幾米遠,兩人均不識水性,只能在水中不停掙扎,生命危在旦夕。小男孩母親見狀在岸邊撕心裂肺地求救,但面對洶涌的河水及河底暗藏的漩渦,岸邊圍觀的二三十個群眾始終望而卻步,無人挺身而出。

正在附近采風的潘燦燦見狀,迅速扔下手中的相機,先是跑到圍觀人群中詢問有無人會游泳,在得到一片沉默的回應后,其毫不猶豫地脫掉上衣外套,往湍急的河里邁去。旁邊群眾見狀問他:“你會游泳嗎?不行就不要下去了,危險!”潘燦燦頭也不回地邊往河中邁邊回答道:“只是學過一點,但也要試試”。路人聽了紛紛勸其折返不要冒險,但他依舊義無反顧地跳進河里,朝著落水的孩子拼命游去。

數次嘗試 體力不支英勇犧牲

流水像一頭瘋牛,把他們沖得四零八落,近在咫尺的目標也難以企及。由于溢流口暗流涌動,阻力太大,在強勁的水流沖擊下,潘燦燦多次嘗試逼近孩子,但都被湍急的溪水沖開,潘燦燦仍不放棄,又再次嘗試逼近,但卻游進了噬人的旋渦區,他多次被旋渦卷入水底又掙扎出水面,反復幾次后終因體力不支,被卷入溪底的漩渦,再也沒出現,最終英勇犧牲,其遺體第二天才在水壩排水口底下被找到。

救人非一時沖動 從小就樂于助人

潘燦燦從小到大都很乖巧懂事,他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不管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他都是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一個人。只要他能做到的事,他都會認真去做,能夠幫到別人的地方,他都盡全力去幫,做出見義勇為的行為,是他最本心的善舉,并非一時沖動。潘燦燦用平凡而偉大的舉動,演繹了人間大愛,是全社會所需要的正能量。

潘燦燦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獻出寶貴生命的英勇事跡在永春桃源大地引起了熱烈反響,他用平凡而偉大的行動,演繹了人間大愛,是全社會所需要的正能量。潘燦燦的親屬、鄰居、老師和同事對他的犧牲紛紛表示惋惜,但是無不被他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勇氣所感動。

年近60的平民英雄 不顧舊傷多次救人

張壽興,1964年9月出生,現為壽寧縣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服務中心職工。1985年1月退伍,由于腰椎和胸椎受傷骨折,為7級殘疾軍人。退伍不褪色,2022年9月,在壽寧縣鰲陽鎮工業路仙宮橋附近聽到呼救后,年近60的張壽興不顧自身安危從3米高的防護欄跳入水中救起落水兒童。然而這不是他第一次救人,多年來,張壽興屢次勇敢滅火,多次搶險救人,用平凡之軀彰顯英雄本色。先后在部隊期間獲得個人嘉獎7次、榮立班集體三等功1次,2022年被壽寧縣認定為“見義勇為”行為,2023年2月獲評寧德“身邊好人”。

勇救落水兒童

2022年9月21日下午,張壽興在壽寧縣政府附近巡查環境衛生后返回單位,路過工業路仙宮橋附近防護欄邊,發現圍著許多群眾,并且聽到人群中有人在大聲呼喚“救命啊,有人掉到河里了”。

聞聲后,張壽興立即從人群中擠到防護欄前,發現有名落水者臉朝下,雙手掙扎著。眼看落水者就要下沉,張壽興發現如果繞到河邊下水,落水者可能會撐不住。然而從防洪堤跳下去,自己原來骨折過的腰椎和胸椎可能受到影響。危急關頭,張壽興也無法多想,立即脫掉上衣,爬上防護欄,從3米多高的防洪堤一躍而下,跳到河邊的污水管道上。由于污水管道上苔蘚多且濕滑,他腳下打滑側滾到河中。顧不及受傷的雙腿和膝蓋,以及河水的臟臭味,張壽興奮力翻過身體游向落水者,一把抓住了落水者的衣領。落水者出于求生本能,下意識一只手緊緊地抓住了張壽興的左手袖口,另一只手也準備向他抓來。如果被落水者緊緊抓住,不僅無法救他,還可能雙雙發生危險。張壽興只能一邊擔心,一邊用盡全力掙脫落水者,再從背后抓住落水者背部衣服,奮力向岸邊游去。由于落水者完全使不上勁,張壽興用上了僅存的力氣,再借助水流,使勁把落水者拖到污水管道上。稍作休息后,張壽興將落水者拖上岸交到其親人手中,帶著傷痛默默離開。

多次搶險救人 屢次勇敢滅火

2013年5月,壽寧縣工業路某戶民宅4樓一名4歲左右小朋友因母親上街,失足懸掛在窗臺邊上防護欄上,隨時都有墜落的危險。張壽興恰好路過,看到樓下有不少人準備在下接住孩子。可孩童的頭部懸掛在護欄上,一只手抓著護欄,在不斷掙扎。張壽興箭步跑上樓梯,踢開樓梯旁邊的不銹鋼護欄,破門進入小孩家中,成功將孩童從窗臺的防護欄上救下。1985年9月,坑底鄉信用社職工郭某在騎車過程,不幸被公路邊上滾石砸中。張壽興聽到群眾求助后,不顧后續滾石危險,跑到事故現場。攔下一輛運送柴火的汽車,取下綁柴火的麻繩,與隨后趕到的群眾一起將石頭綁牢,通過汽車挪開了巨石,把傷者護送到坑底衛生院……除了搶險救援,張壽興還經常參與滅火。上世紀80、90年代,由于壽寧縣建筑基本都是土木結構,并且坐落密集,極容易發生火災。張壽興只要聽聞哪里失火,總會趕到失火現場參與救援,在救火過程中被掉落的磚頭砸傷,燒掉頭發,燒毀衣服更是習以為常。

軍人職責是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雖然已經退伍,但是張壽興表示,這輩子都會以軍人標準要求自己,堅守這份責任。

誠實守信

鏗鏘玫瑰誠信經營成就網紅民宿

劉嫻姍,女,1985年3月生,福建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她始終堅持誠信為本,扎根鄉村逐夢,建立民宿,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她主動幫扶經濟困難戶,吸納剩余勞動力,幫助他們就業創業。對周邊老人賣土特產不會運用手機進行收款的實際情況,她一口答應老人協助收款,隔天再如數兌換現金轉交給老人。她作為一個外鄉人被推選為村委,感激的同時,更感到肩負的責任,傾情打造春光村第一民宿,助力鄉村振興,她積極宣傳永泰旅游業,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曾獲評永泰縣身邊好人。

誠守初心 建設鄉村

她是懷揣鄉村生活夢的資深旅游業人士,始終為打造田園般“向往的生活”、帶動鄉村發展而奔忙。2019年初,她毅然向夢想出發,踏遍福建省山山水水,最終與永泰梧桐鎮的春光村結下不解之緣。她堅守保持“綠水青山”原貌不變。保持人文資源底蘊不變的承諾,就地取材,盤活村民廢棄的雞鴨舍和碼頭舊倉庫,日夜往返福州與永泰間參與民宿設計、軟裝挑選,力求民宿建設與春光村的山水相融。同時,她將成功打造的春光村第一家民宿作為撬動鄉村發展的試金石,將民宿土地流轉的返租、經營的盈利分成回饋村財,還吸納當地村民到民宿工作,用小小民宿實現了為村創收、為民謀利的目標。

誠以待人 和融共生

民宿雖在疫情時期開業,但在她的努力和堅持下,成功把“春光里”打造成為永泰民宿代表,為春光村注入新的活力和人氣。她誠以待人,旅客住宿時她經常幫老人家推銷售賣土特產,老人們賣土特產沒有二維碼時,經常帶著買客到民宿掃碼收款,劉嫻姍總是耐心地幫老人們一一記賬,隔天再從小賣部兌換成現金轉交給老人。她心懷大愛,積極扶貧助困,民宿改造時,經常看到貧困戶阿甘在工地上撿紙箱,民宿建設完工時,依然看到阿甘每天在民宿大廳打掃,溝通了解到他家中的情況后,她每個月資助他生活費,為他添置衣物,并每月開車帶他去鎮上理發,力所能及地幫助阿甘渡過難關。

互信互助 攜手致富

三年來,她將春光村當做自己家,積極為鄉村建設出謀劃策、殫精竭慮。在運營春光里民宿期間,先后建設智能共享茶室、梧桐灣露營地以及古樹名木博物館等項目。2021年,她用自己誠心助力鄉村發展的實際行動打動了春光村的老老少少,全票通過春光村村民委員代表選舉,成為第一位外鄉人村委。她不忘初心,勇挑重擔,與村民互信互助,以網紅民宿帶動鄉村旅游經濟整體發展,服務旅客達5000多人次。同時,積極參加“美麗鄉村,巾幗在行動”活動、省婦聯送培訓活動、“青翼創”計劃鄉村振興講師團等系列活動,與廣大鄉村婦女青年攜手共拓致富之路。

弱女子恪守誠信替亡夫還清債務

葉香,女,1984年10月出生,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城郊鎮連屋村村民。2016年丈夫患病去世,只留下14.6萬欠債,女兒遭遇意外車禍,接連的遭遇和意外打擊,沒有擊垮葉香。她恪守誠信,用單薄的肩膀扛起并還清了債務,她信守亡夫“照顧好家庭、照顧好自己”的遺言,用柔弱的身軀擔起全家生活的重擔,用勤勞的雙手帶領全家一起走出了生活困境。

替亡夫還債堅守誠信底線

2004年,葉香認識與同廠的寧化小伙小吳相戀結婚,雖然日子不富裕,但是有了一雙兒女,日子平淡且溫馨。2016年,丈夫被確診為淋巴癌,當年6月離世,家里因此欠債14.6萬元。借給葉香家錢的都是親戚街坊,有的親戚當面說:“你一個女人家,能撫養大一雙兒女就成了。”葉香說“我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他們都是老實本分的人,從小就教育我做人一定要講誠信”。她擦干眼淚振作起來:“孩子,我養。有債,我還。”

失去了丈夫,這個家也失去了重要經濟來源,丈夫在時,葉香便沒有參加過工作,現在不得不一邊努力工作,一邊照顧老人和孩子。為了還債,葉香起早貪黑,一年四季都沒能歇口氣,那時候她心里就只想著還錢這一件事。農忙時節,葉香每天凌晨5點就起床了,一袋化肥50公斤,她咬著牙拽進稻田,天不黑透不回家。在多部門的牽線搭橋下,葉香被推薦為“恒愛媽媽”,還得到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會的幫扶,2020年9月,她參加縣扶貧開發協會組織的農民創業培訓班,學到了技能,進入一家房地產公司做綠化工作,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花圃種草、工地搬磚、田里農活,我什么都做,不敢閑下來。”葉香說,她一有空閑還會打零工補貼家用,就這樣葉香的收入越來越好,一有點錢就挨家挨戶去還錢,債務也越來越少。還了一段時間后,債主都被感動了,告訴她不用著急,別把身體累垮了。但葉香心里清楚,別人的錢也不是大風吹來的,必須還,還要盡快還,終于在2021年10月還清了14.6萬元的債務。

孝老愛小信守亡夫遺言

“我永遠記得那一天,我失去丈夫的日子。”提起丈夫離開的那天,葉香神情仍然沉痛悲傷,當時年邁的公婆因承受不起喪子之痛而病倒,年幼的兒女變得不再活潑。葉香坦承,丈夫走后感覺像天塌了一樣,很無助,但只要想起在病床前,她答應丈夫會信守承諾,“照顧好家庭、照顧好自己”。瘦弱的葉香強忍悲痛寬慰老年喪子的公公,悉心照顧生病的婆婆,照顧他們的日常飲食起居。回想起那段艱難的時光,葉香的公公感慨道“這個家全靠她,一步步挺過來真不容易。”

天有不測風云,2022年7月,葉香女兒突遇交通事故,肌腱、神經嚴重受損,左手臂至今軟弱無力,3個手指蜷曲、麻木。面對意外,葉香又義無反顧繼續挑起了家庭重擔,每日為女兒做康復。身教勝于言教,葉香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出車禍后的女兒表現得很堅強,也很懂事,休學在家期間認真讀書,幫忙做家務。

如今,葉香家的房子毗鄰村道,離城區6公里,是一幢3層小樓,小院打掃得干凈整潔,一家人的日子重回正軌,越來越好。

敬業奉獻

退休教師傾情守護“抗戰學府”

范立洋,1951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福建省三明市大田一中退休教師,大田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他幾十年如一日的無私奉獻,默默的守護著第三批國家級抗戰遺址名錄“第二集美學村”舊址,竭盡全力搶救民族抗戰記憶。他曾獲教育部等六部委“優秀指導教師”、中宣部等三部委“全國普法先進個人”、福建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中國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等榮譽。

搶救珍貴的紅色記憶

1999年,在接待父親老校友,集美職業學校第一任學生會主席、地下黨總支部書記林志群時,林志群回憶起當年陳嘉庚《有枝才有花、有國才有家》抗日演講,握著范立洋的手囑咐道:“立洋,當年親歷的老黨員、老同志已經為數不多了,你要趁我們這些人還健在,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這是我們國家和民族一筆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范立洋牢記長輩囑托,為了搶救那些珍貴的紅色記憶,他帶領女兒、學生等人組成團隊做義工,先后拜訪了林志群介紹的7位當年陳嘉庚抗日宣講的見證人,一村一戶走訪當年的知情人,將信息收集起來甄別比對,經過5次校核,范立洋終于還原出陳嘉庚的演講稿,并據此制作了陳嘉庚演講視頻,使之成為一份極為珍貴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料。

守護“第二集美學村”舊址

此外,他還幾十年如一日,為守護第三批國家級抗戰遺址名錄——“第二集美學村”舊址奔走。在他的堅持下,地處城區核心區的“第二集美學村”舊址躲過房地產開發,為后世留下了精神“凈土”。

在他的感召和拜托下,女兒、同事、學生、朋友都成為守護第二集美學村“志愿軍”,大家不求回報、不計得失,積極尋校友、訪故人、查檔案、找資料、核史實,先后走訪了185名當事人,收集到80余萬字資料、200余張歷史照片,高度還原了集美高級水產航海、農林、商業3 所職業學校抗戰時內遷的風貌,搶救性保護了“第二集美學村”舊址。2020年9月,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抗戰遺址名錄。2021年4月,范立洋被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

宣講紅色故事 賡續紅色血脈

為了“第二集美學村”歷史更好的傳播,范立洋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一邊收集史料,另一邊著手策劃布展館、寫劇本排節目,組織志愿者、培訓解說員、策劃教育活動。他不僅帶領志愿隊布置主館、分館、播遷文化長廊、紀事碑墻和雕塑,還積極培訓志愿宣講員,讓塵封歷史透過宣講員的描述蘇醒過來。2012年,在范立洋的努力下,大田一中、大田五中等60人師生成為首批志愿者宣講員;2017年,在范立洋的奔走下,文旅、教育等各有關部門聯手擴建志愿者宣講團隊,并正式向社會公開招募志愿者宣講員。范老師帶領宣講團回顧歷史的同時,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受眾積極策劃了“走近嘉庚”“嘉庚風·中華情”“風展紅旗如畫”“重溫歷史·鍛鑄軍魂”“銘記歷史·鍛鑄師魂”等專題宣講,反響熱烈,被點贊為“臺上激情澎湃,臺下熱淚盈眶”、譽為“業余的團隊,專業的水準”。在范老師的努力下,“老舊破房”煥發了新顏,黃墻灰瓦石子路透著古韻,過去的歷史閃爍著熠熠光輝,真可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幾十年艱辛不尋常”。近三年來,百人宣講團累計接待訪客10余萬人次,開展專題宣講100余場。

堅守高塔銀線三十載的“工人院士”

陳國信,男,1970年3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現任福建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國網廈門供電公司輸電中心四級職員兼帶電作業班副班長。他31年扎根輸電帶電作業一線,愛崗敬業,創新奉獻,獲評中華技能大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中央企業“大國工匠”培養支持計劃,國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貢獻個人,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8項、專利60項,6項成果填補國內相關專業領域空白,創效9188萬元,陳國信創新工作室獲全國總工會、國家人社部授牌。

扎根一線,當好高空“走鋼絲”的“電醫生”

1992年,技校畢業的他主動選擇安全風險大、技術要求高的高壓帶電作業工種,在這個“苦臟累險”崗位一干就是31年。他從學徒做起,為練好基本功,每天上下20多米高電線桿10多個來回;制作鋼絞線拉線頭,手腳脫了一層又一層皮;為了研究保障電網安全運行技術,在幾十米高鐵塔上,常常一待就是三四個小時。多年來,他以匠心踐初心,在“高空、高壓、高溫、高難度”常態下,帶領班組開展帶電作業年均200多次,默默守護廈門地區1500公里輸電線路、5000多座高壓鐵塔,實現多供電量8000多萬千瓦時,為電網安全可靠供電、萬家燈火通明作出突出貢獻,助力廈門供電可靠率居全國前三。

勇于創新,從普通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

他將自身過硬技能和電網實際難題結合開展技術創新,攻克500千伏線路ZB塔中相小塔窗帶電作業技術難題,相關研究成果創造經濟效益3450萬元,《電力安全工作規程》中500千伏輸電線路帶電作業安全距離由3.6米修正為3.2米。針對困擾國內多年的110千伏多回同塔線路帶電檢修難題,他深入開展技術研究,4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被業界評價為“開創了中國110千伏線路同塔架設帶電作業的新篇章”,創造2000多萬元經濟效益。主持科技攻關60多項,6項成果填補國內110千伏至500千伏緊湊型桿塔、大跨越高塔等相關領域空白,創造經濟效益9188萬元。

示范引領,從一個人“奔跑”到一群人“奔跑”

他愛創新,更注重“傳幫帶”。工作之余,常看到他帶著青年員工一起探討課題、繪圖建模、打磨工具。與60多名青年員工結對,創建一個點子培育7個成果“7N法則”和創新智慧庫,以創新促進人才培養;用業余時間編制課件62個,參加各級各類授課近1200課時,培訓員工3000余人次,所在班組先后獲評“全國學習型優秀班組”“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以他名字成立陳國信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24個創新成果獲福建省電力科技進步獎,3人成長為國家電網公司領軍人才、10人成為國網公司優秀專家人才,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被國家人社部授予“陳國信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榮譽稱號。

人民檢察官不忘初心 辦好群眾身邊案件

潘進格,1984年4月出生,2010年11月參加工作,碩士研究生,中共黨員,現任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委員、第一檢察部主任,龍文團區委兼職副書記、第十四屆福建省人大代表。她始終堅守在刑事檢察、未成年人檢察第一線,用心用情辦好群眾身邊的案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先后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福建省優秀共產黨員、福建省平安建設先進個人、全國平安之星、全國優秀公訴人、全國優秀辦案檢察官、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五四青年獎章、福建省十大法治人物提名等稱號。

以匠心履職,維護公平正義

她從檢12年來共辦理刑事案件1200余件,無一錯案,提起公訴的案件法院均作有罪判決。她作為掃黑除惡專案組骨干,連續幾個月常住單位,“舍小家、顧大家”,以扎實的業務功底審查起訴涉黑涉惡案件5件66人,全部被作有罪判決。辦理的涉黑案入選福建省檢察機關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典型案例。發揮檢察能動履職,以“如我在訴”辦好每一個“小案”,適用保證金提存機制,制發檢察建議,化解社會矛盾。嚴厲打擊兩卡電信詐騙犯罪,依法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群眾反映強烈的案件。深入企業開展“訂單式”檢察服務,開展法治宣傳,提供法律咨詢,保護企業合法權益。

以愛心作為,呵護未成年人成長

她帶領未成年人檢察組在依法懲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時,針對涉嫌輕微犯罪并有悔罪表現的涉罪未成年人,積極感化挽救,矯正不良行為,引領回歸社會,近年來,先后對60名未成年人落實附條件不起訴或相對不起訴,其中5人考上大學、55人重新就業。設立潘進格婦女兒童維權工作室,為陷入困境的婦女兒童提供法律幫助、司法救助、心理疏導。創立漳州首家檢醫合作“一站式”關愛中心——“星星灣”未成年人關愛中心,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一站式關愛,為11人提供司法救助金23萬余元。設立“潘進格婦女兒童維權中心”,組建“青春龍檢”志愿團隊,開設心靈驛站、家風學堂,深入推進“法治進校園巡講”“法治云課堂”等活動,多措并舉呵護未成年人。

以恒心磨煉,提升業務能力

她淬煉業務,精益求精,所辦理的全國首例網絡假冒專利案作為典型案例入選最高檢察院編寫的《網絡犯罪指導性案例實務指引》。在全國首推“陽光公訴”多媒體示證系統并研發量刑建議管理系統,該經驗在全國推廣,并在《人民日報》報道。積極參加各類崗位練兵活動,兩次代表福建,參加全國檢察機關業務競賽,獲評“全國未成年人檢察業務能手”“全國十佳公訴人提名”,入選全國檢察機關普通刑事檢察人才庫。連續十一屆開展檢校律論辯賽,涌現一批優秀公訴人,單位公眾號連續5年獲評“全國檢察新媒體建設運營百強”,獲評全國檢察宣傳先進單位。

孝老愛親

六旬夫婦照料重病養女三十載

柳良法,男,1956年8月生,南平市建陽區回龍鄉西甌浦村人。33年前柳良法夫妻倆撿到一名棄嬰,可誰知道5個多月后女嬰得了小兒麻痹癥,盡管如此,夫妻倆還是對喪失自理能力的養女小玉芬不離不棄,33年如一日的照顧她。

遇到便是一輩子

30多年前的一個早上,柳良法晨起開門后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在墻角大哭,打開一看是個剛出生幾天的女嬰。看著因為受冷挨餓哇哇大哭的孩子,柳良法趕緊把孩子抱回家,給孩子穿暖吃飽,當時由于各種原因女嬰由他先撫養著,不曾想這一養就是30多年。“既然接受了,我們就會負責到底的!”柳良法說道。從收養女嬰的那刻起,他和妻子把她當做親生女兒一樣地照顧她、呵護她,他們為女嬰取名柳玉芬,小玉芬還小還需要喝奶粉,柳良法夫妻倆便想辦法的省吃儉用給小玉芬買奶粉,看著小玉芬開心地喝牛奶,夫妻倆就不自覺地笑了起來,他們覺得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三十年不離不棄

在小玉芬五個多月的時候高燒不退,夫妻倆多方奔走醫院后,發現孩子患有小兒麻痹癥,夫妻倆一心只想著要治好孩子,但是求醫多次給的答案都是治不好。有人勸他們說,你家已經有兩個兒子了,這女娃的病治不好,不如趁孩子小趕緊扔掉,反正也不是親生的。可柳良法卻堅定執著地說:“這娃也是一條生命啊,既然我們收養了她,再苦再累我們也要撫養她,我們有口吃的,她也會有的”。夫妻倆沒有就此嫌棄小玉芬,而是傾注更多的心血來照顧她。孩子不能動,容易長瘡,就給她每天清洗身體;孩子不能行走,肢體容易萎縮,夫妻倆每天給孩子按摩;孩子不會說話,全家還是輪流陪她聊天,減少她的孤獨。30多年來小玉芬從未站起來過,吃喝拉撒都只能在床上,但在柳良法夫妻倆的精心護理下,平時小玉芬身上沒有半點異味和褥瘡。隨著小玉芬長大成人,60多歲的柳良法照顧起小玉芬漸漸已力不從心,現在想給她翻個身都難,可他們依然每天重復做著一樣的事情,雖然很慢很累,但他們沒想過放棄,一直在堅持著。

愛凝聚淳樸家風

雖然小玉芬在身體和精神上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但是在柳良法的心中始終堅持著一種想法就是:要把所有美好的都給孩子。夫妻兩人教育家里兩個孩子,要肩負起照顧妹妹,保護妹妹,愛護妹妹的責任。有一次小玉芬在門口曬太陽,鄰居小孩過來逗小玉芬,兩個哥哥就沖上去說不準欺負我們的妹妹,他們用自己的小身軀擋在妹妹的前面,家里一有什么好吃的,不等柳良法夫妻交代,兩個孩子總是想著要給妹妹也嘗嘗。直到現在,他們都已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小孩,他們仍然教育孩子要保護好自己的小姑。這一代傳一代的淳樸家風,在柳良法家中不斷地延續著,就像是用愛凝聚起的一座城堡,讓小玉芬感受到溫暖感受到她可能模模糊糊還不是很明白的“愛”,這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得到周邊的鄰里、親朋羨慕和稱贊。

“在國家的幫助下,在鄉里、村里干部的關心下,已經為我們減輕了很多的負擔了,大家都在關愛著玉芬”柳良法眼里含著淚感慨地說在67歲的柳良法心中,依舊堅守著最初的信念。當人們問他是否后悔當初的決定時,柳良法的話語很堅定,他說:“只要我們還活著能動的那一天,我們都會竭盡全力照顧好她”。柳良法夫妻用自己瘦弱的肩膀、艱難的付出,一生的心血、濃烈的愛,詮釋著父母恩情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