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日本熟妇乱人伦免费,成人爽a毛片免费,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高清国产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風首頁 > 思想道德頻道> 綜合資訊 > 正文
中國慈善立法亟須突破“為什么募捐”瓶頸
http://976uc.com?2010-09-27 08:39? ?來源:法制日報    我來說兩句

“捐款是追求一種滿足感和幸福感的行為,幸福感一般有3個層次,第一個是物質層次上的滿足,叫滿意度;第二個是精神方面的,這個層次具有不確定性,比如兩個一無所有的戀人在熱戀中也會感到幸福;第三種叫利他主義,就是通過幫助他人來滿足自己心理上的幸福感,這是幸福感的最高層次,募捐就是滿足這個層次的。捐款人最關心的是自己捐出去的錢給誰了,起了什么作用。像陳光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精神我很贊成,但方式我不是很贊同,因為效果不一定好。”唐鈞說。

唐鈞認為,目前層層“派捐”的方式就喪失了募捐給人的這樣一種精神滿足。但是,這樣的做法的后果則是錢的去向并不明朗,也讓捐款人不放心。“從國際經驗來看,募款究竟用在哪,給誰了,是用在建房子還是看病,這些很細致的方面都是要做到的,這樣下次大家才會愿意再捐。現在我們的募捐方式太粗糙,大家只知道錢給玉樹了,但到底怎么用的根本不知道。政府的工作做不到太細,他們差不多把捐款和財政撥款同等看待了。所以民間力量的介入很重要,他們能夠把這個事做細”。

一位知名慈善人士曾歸納了災后捐款“四不見”:一是捐贈人看不見捐款到底用在哪里;二是災區群眾看不出哪些是捐款;三是災區政府看不到捐款在哪里;四是民間公益服務看不見。這“四不見”或許不具有代表性,但卻反映了人們對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和效能的擔心。


責任編輯:金婷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心情榜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