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日本熟妇乱人伦免费,成人爽a毛片免费,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高清国产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 當前位置-文明禮儀
跨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
文明風   |  時間: 2008-11-0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明網
 

    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把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這一重大命題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發展理念的升華,對發展與環境關系認識的飛躍,治國方略的創新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人類社會正在跨入嶄新的生態文明時代

    什么是生態文明?人類發展的實踐表明,生態文明是有別于任何一種文明的嶄新文明形態,其產生和發展具有必然的歷史演進軌跡,即人類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人們熟知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漸產生發展的,惟有生態文明是現代工業高度發展階段的產物。眾所周知,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空前解放和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危機和生態惡化,使發展變為不可持續。生態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業化沉痛教訓的基礎上,人們認識和探索到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理論、路徑及其實踐成果??梢哉f,生態文明是對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深刻變革,是人類文明質的提升和飛躍,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新的里程碑。生態文明不只是生態、環境領域一項重大研究課題,而且是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經濟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協調、發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環的理論與實踐,是人類社會跨入一個新的時代的標志。

    回眸歷史,人類文明進化的輪廓清晰可辨。首先是原始文明,至少經歷了170萬—200萬年。中國的原始文明,始于距今約17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那個時期,極少的人口以狩獵采集為生,主要以石器為生產工具,對地球數千億噸計的凈植物生產力來說,人類的“消費”量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原始農業出現后,雖然產生了生態問題,但地球生物圈一直保持著巨大的自我恢復生態平衡能力。這種人類與生物、環境之間自然有序的協同進化關系,堪稱原始“綠色文明”。到了農耕文明時期,隨著生產工具和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大,相應的生態問題日漸顯現、突出。過度開發林地、草地、丘陵山崗地與河湖灘地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致使文明衰落的變故屢見不鮮。但總的看,這個時期人類的發展對自然生態的負面作用是漸進的,有一定的限度。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對大自然展開了空前規模的征服運動,以掠奪的方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據有關統計資料,整個20世紀,人類消耗了約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380億噸鐵、7.6億噸鋁、4.8億噸銅。占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氣和50%以上的重要礦產資源,從而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其余85%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口,面對剩下的不到50%的地球一次性資源,要實現工業化,如果沿襲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方式,還有多少余地和空間?!這讓人們看到了,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社會,第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發展危機。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開始了生存與發展的深刻反思和艱難探索,生態文明順勢而生。1972年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喚起了各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關注。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保障。20世紀后半葉以來,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漸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從對大自然的掠奪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業文明走向環境友好型、協調型、恢復型的生態文明,是革命性的變化和進步。這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被迫之舉,也是由“自在”走向“自為”的明智之舉。

    實踐一再告誡人們,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不可超越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閾值,超過了這個閾值就要遭受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在上下約萬年的人類文明長河中,一些古老文明國家和地區,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地中海文明和印度恒河文明、美洲瑪雅文明等之所以消亡、衰落,其中一個共同的根源就是過伐森林、過度放牧、過度墾荒和盲目灌溉等,使廣袤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毀壞,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鹽堿化,肥沃的土壤遭到侵蝕、剝離,失去了作物生長所需的大量礦物質營養,于是隨著土地生產力的衰竭,它所支持的文明也就必然日漸衰落、消亡。我國黃河文明的興盛與衰落,重要原因亦在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繁茂與破壞。“順自然生態規律者興,逆自然生態規律者亡”。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鐵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西方發達國家既是工業文明的先行者,又是最大的環境破壞者。工業革命對于人類財富的積累是一次巨大的進步,但對于人類的生存環境卻是一次災難。英國于19世紀60年代,美國、法國于20世紀初期,德國于20世紀30年代,蘇聯和日本于20世紀70年代,先后完成了傳統工業化,又都經歷了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過程。自上個世紀初期開始,工業化國家環境重污染的“公害事件”層出不窮。特別是轟動一時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污染事件,美國多諾拉污染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的水俁病事件、米糠油事件以及富山、四日等地的有害氣體與毒物公害事件),向全球敲響了生存危機的警鐘。

    最早享受工業文明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嘗到了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惡化苦果之后,率先反思過去、轉換發展方式,步入生態文明時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多數發達國家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治理生存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經濟結構的主體已由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為主要特征的重化工業,轉變為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為主要特征的第三產業(主要是現代服務業)。據《國際統計年鑒》資料,以英、美、法、德、日為例,2004年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26%、73%;1%、22%、77%;2.5%、21.7%、75.8%;1%、26%、73%;1.4%、27.9%、70.7%。其結果,不但經濟增長質量高,效益高,就業率高,民生狀況改善,而且生態、環境也大為改觀。盡管這些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其經濟技術乃至政治、軍事優勢,通過攫取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轉嫁“污染公害”完成的,但是它說明了一條真理:由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其所獲得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民生效益,是傳統工業化根本無法比擬、企及的。

    發展中國家的工業革命遲了一大步,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初期或中期,亦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挑戰。當務之急是如何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跳出這一“怪圈”,加緊由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關愛國寶 保護野生動物 共建生態文明 10-30
 生態文明與我國環境立法的創新 10-23
 張家港率先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09-22
 環境保護部:推進歷史性轉變 建設生態文明 10-29
 貴州貴陽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文明城市創建 10-28